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錢乘旦《再論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是現代化》
根據材料并結合三國改革的史實回答:
⑴二國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和示范、民族危機的加劇、二國有識之士的大力倡導
(你如何理解三國改革“都從模仿西方的技術開始”,(2分)而且“現代化的道路不同,發展的速度也不同”?(4分)
模仿西方:日本:殖產興業(1分)中國:洋務運動“師夷之長技。”(1分)
道路和速度: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成為亞州強國(1分)中國——發起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終未成功。(1分)(如有其他觀點,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⒊中國和日本都是亞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近代以來兩國的發展歷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這些值得我們深刻反思。請參考所提供的材料,結合所學史實,以“改革與發展,發展與和平”為主題,選取一定的視角,撰寫一篇反思中日近代以來發展歷程的歷史小論文。(選題2分,觀點6分,史實6分,結構2分,文字2分)
注意:
⑴緊扣所給主題,突出個體理解;結合中外史實,注重材料分析;
2.結合中外史實,注重材料分析。
文章結構合理,文字流暢通順。
材料一 862年,他(高杉晉作──編者)乘千歲丸號船到達上海,親眼看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慘狀,認為“中國人沒有控制上海的統治權,歐美人是事實上的統治者。”他指出中國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證據為,彼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敵于數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等亦均絕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因循茍且,空度歲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認為日本只有堅決反對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國之覆轍”。這就加強了他要為日本民族獨立斗爭的決心。他于1862年8月歸國,立即成長為長州攘夷派的急先鋒。
──《明治維新史》,伊文成、馬家駿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頁
材料二 早在1855年,歐美列強向日本大舉侵略的時候,吉田松陰曾說:“俄美講和一定,吾方決不毀約,失信于夷狄……其間培養國力,割易取之朝鮮、滿洲(中國東北)、支那(指中國),即從朝鮮、中國奪取土地,來補償從歐美所受到的貿易損失。”
──《明治維新史》,伊文成、馬家駿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頁
材料三 在中日兩國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xx年9月3日,北京)
材料四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亞洲,亞洲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將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同亞洲各國共創亞洲振興的新局面,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博鰲亞洲論壇xx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xx年4月24日,海南博鰲)
答案要點:⑴選題:分兩個層次評分:所選視角或題目與所給主題相符,確切明了,為滿分;所選視角或題目與主題基本相符,但不夠確切,1分
⑵觀點: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方式,歷史上中國和日本都曾通過改革的方式尋求強國之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向強大之后,不斷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給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中國則主張和平崛起,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可從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作用、日本的侵略行為、中國的主張、時代主題等方面進行反思(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