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⑶史實:所選史實典型與充實。(6分)
⑷結構:層次分明、文章連貫。(2分)
⑸文字流暢,通順。(2分)
材料一 (日本明治維新時)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改革軍事(后來采用普魯士模式),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日本聘請的外國專家——在日本人的監督下——從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選擇就困難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現了一股反對極端西化、極端自由化的勢力……(他們)實際上是想制造一個新的以崇拜天皇為核心的國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維新的要義為藍圖,在中國推行變法。但是沒有認識到日本與中國的國情不同,所處的國際環境不同等許多特點,而是機械地照搬日本的經驗,只是從形式上學習,并沒有掌握明治維新的真正“要義”。 ――《成敗得失-戊戌維新與明治維新的比較》
請回答:
⑴日本能夠順利向西方學習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⑵日本是怎樣學習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點?
⑶材料二對戊戌維新作出了深刻的評析,你是怎樣理解的?
⑴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
⑵經濟:殖興產業,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政治:廢除舊體制,頒布1889年憲法,確立近代天皇制。軍事: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備軍。教育:進行教育改革,倡導“文明開化”,建立了近代教育體制。特點:向西方學習規模大,領域廣;學習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盤西化;而是結合日本國情,有選擇地、有側重地學習、借鑒。
⑶中國的封建政權依然存在,而日本則推翻了幕府統治;明治維新時西方列強剛踏上日本領土,勢力較小,而戊戌維新時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狂潮,決不會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日本改革派的勢力強大,而中國的維新派依靠清政府無實權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國的改革措施則缺乏實質性的內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