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文學的繁榮教案
思路引領:反映現代人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生活危機。
答案提示:主要特征:①揭示周圍世界的荒誕、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其中的孤獨、焦慮、痛苦的情緒。②強調表現自我,主觀地表達世界的看法和通過想象表現心理的真實,沒有開頭、結尾和情節,只有指示人物活動的粗線條;沒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而不厭其煩地寫某一固定的物;沒有脈絡,顛倒跳躍、多角度、多層次;語言無邏輯、或句法殘缺、或以聲音替代,晦澀難懂。
附件 詩歌、小說與戲劇簡析: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19世紀以來文學的主要成就,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影響。 通過了解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詩歌、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和20世紀中葉新興的荒誕派戲劇,讓學生比較它們各自的特點和興起的社會背景,認識到一定的文學思潮的產生是一定社會發展的結果,并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一、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詩歌 1、背景:①人們對革命或改革后的歐洲狀況普遍不滿,對啟蒙理性的失望; ②對現實的不滿反映到文學藝術領域 18世紀后半期到19世紀中葉,歐洲各國通過改革或革命,資產階級統治基本確立。 知識分子大都受過啟蒙思想的熏陶,曾是革命的熱情擁護者。但革命后確立的新制度不像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對18世紀啟蒙學者所鼓吹的自由民主思想的實踐感到失望,革命時期歐洲動蕩的社會現實,資本的剝削給人們帶來的失望,文學藝術是現實的反映,文學家們力圖從自己的想象中尋找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浪漫主義的文學思潮便應運而生。 2、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 一是富有幻想和激情,用豐富的想象對現實世界進行鞭撻和控訴; 二是崇尚自由和解放,熱情謳歌人民要求自由和民主的斗爭。 浪漫主義文學表達出對社會現狀的強烈不滿,與此相對應的是對理想世界的積極追求,充滿奇特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在藝術塑造和個性表達方面強調自由追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發展到頂峰。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拜倫 《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一夜醒來竟成了詩壇上的拿破侖” 《唐璜》——“諷刺現代社會積弊”的百科全書 人物簡介: 拜倫(1788—1824)英國詩人,出生于倫敦破落的貴族家庭,10歲繼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羅中學和劍橋大學讀書,深受啟蒙主義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歐洲各國民主、民族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他反對專制壓迫、支持人民革命的進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國的工人運動,并成為19世紀初歐洲革命運動中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戰士。他的主要作品:《閑暇的時刻》(18xx年)、《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18xx年)、《異教徒》(18xx年)、《唐璜》(未完成)。拜倫在英國文學史上素有“惡魔詩人”之稱。 拜倫鞏固了詩壇地位,社會上卻因私生活遭受越來越多的攻擊,結婚一年多的妻子離他而去,使英國上層人士對他的攻擊達到高潮,他素來不喜歡其偽善和冷酷,于是憤然移居意大利。1823年,希臘傳來抗擊土耳其斗爭高漲的消息,拜倫放下寫作中的《唐璜》,依然乘船去希臘,參加爭取自由、獨立的武裝斗爭,數月過度勞累導致身體不支,一次又被大雨淋濕,終于一病不起,18245年4月19日逝世于希臘軍中。希臘舉國哀悼,將4月19日定為“國哀日”。人民為他服喪致哀,政府以隆重軍禮向他遺體告別。他那些雷奔電激、波翻云涌的詩篇,生前便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他死后一百多年來仍在全世界傳誦不衰。歌德說拜倫是“19世紀最偉大的天才”;普希金稱拜倫為“思想界的君王”;魯迅坦然承認:他自己早期對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和“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精神,都是從拜倫那里學來的。 ②雪萊 《西風頌》 人物簡介: 雪萊(1794—1822),英國詩人,生于貴族家庭。自幼富于反抗精神,深受盧梭等人思想影響,他以詩歌的形式抨擊壓迫和強權,召喚對于現實的變革。曾就讀于著名的伊頓大學、牛津大學,由于思想叛逆,寫反宗教的哲學論文被學校開除,投身社會后,又因為寫詩鼓動英國人民革命及支持愛爾蘭民族民主運動,被迫遷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仍積極支持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后來渡海遇風暴,不幸沉船溺水。終年不足30歲,葬于羅馬。其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西風頌》(以西風掃落葉象征革命力量掃蕩反動統治)。 思考:拜倫和雪萊有什么相似的經歷?文風有什么不同?相同點:(1)相似經歷:兩人都出生于英國貴族家庭且教育背景良好,而且又都因為寫作反當局、反宗教的作品為權貴所不容,因此不得不先后流亡異國;(2)都是浪漫主義詩人,作品以渴望斗爭、面向未來、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為思想特征;(3)都積極參加歐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把詩歌的創作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 不同點:拜倫的作品時常流露出憂郁的情緒,(課文關于二人的插圖也反映不同的性格特征,拜倫更具有憂郁的氣質)他筆下的英雄形象總是高傲、孤獨的叛逆者,他們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堅定無畏而又陰沉冷酷(拜倫式的英雄),表現作者對罪惡社會的深刻憎恨和堅定反抗,也表現了脫離群眾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孤立和憂郁。 雪萊的作品則體現了熱情洋溢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的詩中充滿幻想和憧憬,對未來充滿希望。 4、影響 ①有力支持法國大革命后席卷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②為歐洲文壇樹立一面光輝的旗幟。 二、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現實主義小說 1、背景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社會矛盾尖銳化在文學藝術上的表現。 一方面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財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赤貧化,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罪惡現象驚人增加。文學上,人們不滿足于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抗議和吶喊,而要求真實的描寫現實生活、揭露并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因此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風靡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最早由高爾基提出來,他對其由清醒的認識和深刻的認識。(結合課后“知識鏈接”),但由于歷史局限性,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目的不是藥徹底摧毀它,而是主張用階級調和等方法改良。) 2、巴爾扎克及其《人間喜劇》 人物簡介: 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創作96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為《歐也妮 ·葛朗臺》、《高老頭》。100多年來,他的作品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稱贊他是“超群的小說家”、“現實主義大師”,被譽為“小說界的拿破侖”,“小說的莎士比亞”等。 練一練: (1)對于金錢,葛朗臺的反應是“像人一樣是活的,會動的”,“會來、會去、會流汗,會繁殖”。 (2)對于儲藏室的鑰匙貼身放著,還不時地用手撫摸。 (3)對于他的妻子去世,他逼迫他的女兒放棄繼承權,說:“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過這是你把你欠我的還了我,這才叫做公平交易。“ (4)對于臨死之前,神甫為他做法事,他還想搶神甫的鍍金十字架,卻因為用力過度而一命嗚呼。 根據課本第76頁小字部分的內容,討論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刻畫人物的特點。 特點:通過葛朗臺這個形象可以看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很注重細節的描寫,善于選取典型的生活現象,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提高了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 3、托爾斯泰及其《戰爭與和平》 人物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處女作中篇小說《童年》于1852年問世,早年相繼寫了中篇小說《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寫高加索戰爭和克里木戰爭的短篇小說。托爾斯泰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作品再現了俄國社會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俄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揭露了俄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罪惡。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三、20世紀中葉新興的戲劇 1、荒誕派戲劇產生的社會背景 荒誕派戲劇盛行于20世紀50、60年代的西歐世界,哲學上用來形容個人在信仰破滅之后與生存環境脫節的尷尬難堪狀態。認為現實世界是荒誕而不可救藥的,人生是孤獨的,一切追求都是未知數,荒誕派戲劇主要表現“什么事情也沒發生,沒有人去,也沒有人來,真可怕”這樣虛無荒誕的人生觀。 2、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貝克特“二戰”留居巴黎,飽償戰爭的悲傷,開始了對人生更深入的思考和探求, 《等待戈多》主要寫兩個流浪漢在荒涼的鄉間土路上無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他,劇中都未作交代。作者就是用這種怪異、離奇、荒誕的內容和形式去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控制,表現生活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普通人的尷尬難堪的處境。劇中人對于戈多的徒勞等待,表現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虛以及對生活的無望和麻木,劇中人彼此間的不可分手離棄,則隱喻著西方人漸已喪失了獨立、健全的人格,也反映了在冷漠的西方世界中人們的某種精神需要。表面上是在描寫人生中亂七八糟的東西,實際上是力圖抓住人類生存的最本質的方面。因此從上映起就反響熱烈,一舉成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