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集體備課
介紹世界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介紹并傳播西方先進技術;贊揚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稱瑞士的
民主共和制為“西土之桃花源”;還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
的具體內容、方法。這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這促使人們開闊眼界,引導
人們注意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建議請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的
【資料回放】,了解有關內容,知道魏源編《海國圖志》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學建議,可以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學
習西方什么?有什么影響?教學時,還可以請學生閱讀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問題,師生在
解答疑問過程中完成本目的學習任務。
第二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教材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興起的目的、內容、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戰、洋務派的措施
和影響等幾個方面,展示這一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過程。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興起的目的和內容
教材從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來維護清王朝統治并闡釋其內容。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 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
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
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 , 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
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 是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
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學時可以分析為
什么會出現這種思想?這種思想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洋務運動
教材從洋務運動的內容、影響、失敗三個方面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學
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
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洋務派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據統計
,洋務運動期間共派出留學生200多名。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
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
,在以后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詹天佑、嚴復等。洋務運
動為西學在中國更為西學在中國更廣泛的傳播奠基。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進作用。
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教育制度的改革的貢獻,分析
沒有實現“自強”的原因。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爭,多少動搖了恪守祖訓的傳統及綱常名教的絕
對權威地位。對于學習西方,開了好的風氣,又由于洋務派組織翻譯了不少外國科技書籍,而培
養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紹西方社會科技知識,對于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開一代風
氣的拓荒作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總想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