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集體備課
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來嫁接到落后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努力是注定會失敗的。
第三目“維新變法思想”
教材從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90年代的維新思想、維新變法運動3個方面介紹近代思想的沿革變
化。
(1)早期維新思想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于19世紀60年代以后,是伴隨著中國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
;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文化的傳入,是早期維新思想的來源。早期維新思想的人物代
表著正在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的新型知識分子。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積
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西
方技術錯了呢?然后指出早在洋務運動實施過程中,一批積極參與洋務或與洋務有密切聯系的有
識之士已經覺察到洋務運動有不少弊病,認識到如果向西方學習僅僅局限于“器物層次”是遠遠
不夠的,必須涉及經濟流通領域、文化思想領域和政治制度領域。這是代表著一種輿論和思潮的
萌發,為維新變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在了解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經濟上、文
化上、政治上的主張的基礎上,注意其兩點局限性:一是沒有完整的理論;二是沒有付諸行動。
(2)19世紀90年代的維新思想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為首的維新派開始用西
方政治制度和思想來評判中國,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展
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維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對舊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運動。維新變法
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反對舊事物,實行新法。維新思想傳播的方式——開辦學堂、著書立說,建議
引導學生歸納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各自的觀點和對封建思想的沖擊、近代思想解放的貢獻。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是由于維新運動的高漲,引起封建頑固勢力的仇恨和攻擊而展開的。洋
務派也站在頑固派一邊,形成了維新派與頑固派、洋務派的尖銳對立。變與不變的矛盾空前激化
,面對時代推來的問題,做出了兩種相反的回答。建議指導學生制作論戰內容對照表分析這場論
戰的性質和作用。維新派用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為武器,提出了系統的維新變法的理論
和主張。通過這場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知識分子中不
少人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形成向西方尋找真理,學習新學的熱潮。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是進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義,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建議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歷
史縱橫】在課堂上展開辯論。
建議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將維新派同頑固派之間圍繞變法、民權、西學三個問題論戰中的主張同
鴉片戰爭以來林則徐、魏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較,有沒有發現什么不同與變
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學習主要局限于船堅炮利、科學技術,基本上沒有觸及封建制度,甚至是
去維護舊的傳統的封建專制制度,是對于千年老屋的修補;而現在維新派的理論基礎是西方資產
階級的自然與社會進化論、天賦人權說和主權在民說,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核心都是以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