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革命風暴教案
②充分展現了印度人民為了維護民族尊嚴、爭取民族獨立,不畏強暴,英勇抗擊殖民者的決心和勇氣;
③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軍,迫使英國殖民當局不得不改變統治策略;
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國對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活動。
【重點難點問題解析】
1、關于列強對亞洲的侵略
①歐洲列強加緊侵略亞洲:早在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殖民者的足跡便踏上亞洲,開始在亞洲的殖民活動。隨著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出于對海外市場和原料的迫切追求,加強了對亞洲的侵略,使亞洲許多地區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到19世紀中期,英國把整個印度都置于它的統治之下。奧斯曼帝國自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之后,成為歐洲列強尤其是英法兩國的經濟附庸。伊朗、中國等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②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主要方式:憑借武力進行擴張和直接搶掠財富,是殖民主義者在整個世界近代史上都不曾放棄的侵略手段。然而,工業革命前后資本主義列強對外侵略的方式,存在著些明顯的區別:在工業革命之前,西方列強對外侵略擴張的目的是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為此,西方列強采取的經濟侵略方式主要是直接搶掠、征收貢賦和以獲取高額商業利潤為目的的壟斷貿易。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為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資本主義列強對外侵略的目的以獲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為主;為此,西方列強采取的經濟侵略方式主要是以擴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為主。
③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害:西方列強的侵略,給亞洲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在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之前,亞洲國家大多處在封建社會,社會經濟以封建自然經濟為基礎;資本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嚴重破壞了亞洲國家的社會經濟結構,造成大量手工業者失業和農民破產,使這些國家的經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附屬。
2、亞洲革命風暴特點
①具有雙重性質。從整體看,亞洲革命風暴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雙重性質。
②屬于舊式農民戰爭的范疇。這次亞洲革命風暴沒有先進階級參加,也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國家的斗爭都是以宗教為旗號,如拜上帝教、巴布教等;領導者為封建王公和農民領袖;絕大多數國家沒有提出新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革命綱領。
③規模大、范圍廣,波及亞洲眾多地區。各國的運動在客觀上起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如英國為鎮壓印度民族起義,不得不把派赴伊朗與中國等地的侵略軍調往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