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教案
這就犯了不顧大局,舍本逐末的錯誤。
②有序性原則
——有序性原則認為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關性有一定的規則,而不是雜亂無章的,系統內部都具有層次等級式結構,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的。
例子:生物中的天敵滅蟲、元素的分子排列
③優化原則
——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結合使整體的功能具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征,整體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從而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各種優化的方案。
a、田忌賽馬
b、分粥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夠。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于是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來他們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后,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但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
最后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制訂這樣一個制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中,當各個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有全新的功能;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而一切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做準備,質變就不會發生。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基本形式有兩種:第一,由于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規模等方面的變化引起質變;第二,數量不變,構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結構上的變化也會引起質變。《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鬮分粥、推選分粥、委員會分粥、輪流分粥四種分粥方案。誰分粥,誰先拿粥,前三種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沒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每周飽一次、腐敗粥、涼粥。只有最后一種方案,只是改變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變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個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終于實現了完全公平公正公開,達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這正是量變引起質變的第二種方式的體現,這種質變,也是制度創新、體制創新。
c、即將在我們宜昌興建的三峽工程,圍繞是上還是不上的問題,數千位專家學者爭論了幾十年。他們針 對興建三峽大壩所涉及的防洪、發電、航運、泥沙淤積、生態平衡、文物保護、水庫誘發地震、防御戰爭能力 等多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反反復復的調查研究。1986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友人時說:“中國政府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了人民,對于興建三峽工程關系到千秋萬代的大事,一定要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 方案,才能決定開工,是決不會草率從事的。”這里的“周密考慮”指什么?(學生答:建大壩與防洪、航運 、移民、發電等多方面事物的聯系)那“好處最大、壞處最小”又意味著什么?(學生答:“趨利避害”,“ 揚長避短”,即具體分析一事物同周圍其他事物的聯系,權衡利弊得失,正確選擇、充分利用有利的聯系,自 覺克服、盡量避免那些不利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