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教案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教案一、本課設計意圖
(一) 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〇文化具有繼承性。
〇傳統文化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遠的影響。
〇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〇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〇科技進步和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〇教育在文化傳承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能力目標
〇結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我國的發展道路,體會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〇善于區分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〇理解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辯證統一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確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成為傳統文化自覺的傳承者和享用者。
(二)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課的邏輯結構分析
本課由引言和“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兩個框的內容構成。
引言是本課的導人,第一層意思點明了我們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出來的,是世代積累下來的。第二層意思說明如想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第一框“傳統文化的繼承”,下設三個目題。
第一目“傳統文化面面觀”。
第一目是探究活動導人。探究活動結合針灸、京劇、書法等傳統文化的發展,引導學
57
四、教學方法建議
(一) 課時安排
安排2課時。第1課時著重引領學生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領會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理解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第2課時著重講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解析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訓練學生的綜合性思維,嘗試用系統優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二) 教學方法建議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教師要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人生活題材之中,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讓學生親歷“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在探究中認同價值目標的教學理念。
(1) 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提出問題引出觀點。
(2)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演示自然界、社會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觀點。
(3) 組織討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 探究活動操作建議
探究活動1(教材第54頁):“你能說出實際生活中事物相互聯系的事例嗎?”
學生通常能夠觀察到現象的聯系,但很難深層地理解事物的內部聯系,因此,在進行本探究活動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尋找事物的內部聯系。如,科學研究中許多對于事物運動規律的發現。除自然科學外,社會科學領域中也有許多規律性的探索。如,經濟運行的規律、國際交往的規律以及人才成長的規律等。活動中不僅可尋找到許多聯系,同時要引導學生在探討和分析中懂得用聯系的方法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