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教案
其次,教育具有選擇、整理文化傳統的功能。自從學校教育產生之后,教育選擇文化的功能就日益突出。人類文化發展的速度愈快,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愈頻繁,內容愈廣泛,社會對教育選擇文化的要求就愈高。教育選擇文化的功能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實現的:一是精心選擇教育內容;二是精心選擇教師;三是精心選擇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教育對文化選擇的同時,它同樣也整理著文化。教育通過選擇和整理,使得人類文化去偽存真,逐步系統化,其精華得以繼承,從而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呈現出更為繁榮的景象。
再次,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創造文化的功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和更新創造的途徑很多,如移民、戰爭、貿易往來、旅游等,但教育是最有效、最積極的途徑。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不同文化體內的人們在語言、文字上的溝通和理解,而語言文字上的溝通和理解又很大程度上依靠系統的外民族語言教育。通過教育來
59
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個積極的選擇過程,去其糟粕,求其精華,因而最為有效。學校教育的對象主要是青年一代,他們容易接受新的觀念和文化模式。這種心理優勢對吸收和融合外民族文化是極為有利的。
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相互吸收、融合和創造更新,有利于人類文化的發展、繁榮。
(五) 相關資料
1.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社會歷史范疇,體現了各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特殊性,代表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思想和實踐的積淀,反映了各民族的民族性格、生活準則、生存智慧、處世方略,表現出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類型。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的根基,是使各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從根本上講,傳統文化作為價值系統,只要該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如果喪失了,也就喪失了民族自立的基礎。
傳統文化是時代的。人類文化具有從傳統到現代轉變的適應性。傳統文化幾千年的發展,從來都表現為從源到流的過程,從發展趨勢來看是不斷地向著現代化演變的過程。實際上,一切前現代文明尤其是其精神因素,不可能不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從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來看,對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開掘是其文化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必要環節。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傳統文化總是與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緊緊相聯系的。例如,從生產方式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在經濟基礎層面,它建立在封建私有制基礎上;在上層建筑層面,它突出倫理和政治功能,與封建社會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制度相聯系。因此,它在中國近現代歷程中的作用和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具有歷史局限性。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因而是必須予以繼承和發揚的;傳統文化是時代的,因而是不斷發展和進化的;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因而又必須予以批判和創新。
2.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模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既散見于經典文獻、制度規章等程式化的客體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主體形式之_內,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與揚棄,這種文化積淀已深深地融進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制約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是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有以下四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