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教案
參考答案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傳統文化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我們既不能簡單地說傳統文化就是財富,同樣也不能片面地說傳統文化就是包袱,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五,教學資源鏈接
1.端午節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陽、端五、蒲節。時在夏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流行予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之際,其始源有說源于紀念屈原、龍舟競渡、吃粽子、祭龍、“惡日”之說、夏至節等,說法不一,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第一種。從后世端午習俗的內容看,可能起源于“惡日”之所行巫術,后來,附會上紀念屈原的內容。端午時懸掛菖蒲、艾草,插柳,戴香包,抹雄黃酒,都是為了避邪驅惡。民間還有掛鐘馗像的習俗,也可能與端午節祛邪除祟有關。
2.元宵節
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又叫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時在夏歷正月十五日。是日古稱上元夜謂之宵,故稱元宵或元夜。此俗成于東漢,至唐演變為元宵節。上元原為道教上元天官誕辰,舉行慶典并出現觀燈習俗。唐玄宗時規定觀燈為三夜,北宋延至五至六夜,明規定正月初八張燈,正月十五落燈。唐元宵夜出現雜耍技藝,宋時有猜燈謎,明代又增加了戲曲表演,元宵節逐漸演變成內容豐富的節日習俗。觀燈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元宵節在飲食上的特征是吃元宵,又稱湯團,含有團團圓圓之意。在許多地區,春節活動一般延續到元宵節為止。
3.中秋節
以家人團聚賞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八月節。時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與元宵節、端午節并稱三大傳統佳節。兩漢時已具雛型,時在立秋日。唐出現觀月、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宋代中秋節已發展成為群眾性的傳統節日。從時序上看,八月是作物收獲季節,慶豐收、賀團圓,“花好月圓人壽”便成了中秋節的主題。是日闔家團圓,月亮升起時,獻月餅、瓜果以祭月,古風延續至今。傣、苗、白、
68
哈尼、納西、蒙古、瑤、布依等少數民族中亦甚流行。
4. 潑水節
中國傣族的新年節日。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天或四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后互相潑水,除疾消災,后演為以潑水為戲的節日。相傳,古有火魔無惡不作,搶走7個姑娘。最年輕的姑娘儂香,得知了殺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頭發把它勒死。魔頭成一團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起火,姑娘們即挑水相潑,滅了邪火。此傳說相沿成習,漸成潑水節。一說此俗源于印度,婆羅門教徒每年此時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惡;年邁者不能下河,子女便為其潑水洗罪。后傳人中國傣族地區。今潑水節增加了文藝會演、體育比賽和貿易等新內容。
5.那達慕大會
中國蒙古族的傳統節日盛會。“那達慕”為蒙古語,意為“娛樂”、“游戲”。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亦作“鄂博”)。最初帶有宗教色彩,旨在通過祭敖包祈求吉祥多福、人畜興旺,同時也舉行一些體育娛樂活動,后來演變為那達慕大會,成為歡慶豐收和畜牧業興旺的節日盛會。每年多在夏秋季舉行。主要的體育活動有摔跤、賽馬、射箭和拔河。還有歌舞、說唱等節目。此俗沿習至今,規模日益擴大,內容越來越豐富。現代那達慕增加了蒙古象棋、套馬、馴馬、乘馬接力、乘馬斬劈、刺殺、武術、中國式摔跤及田徑、球類等項目。舉行那達慕時,還結合舉辦物資交流會及各種文藝活動,深受牧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