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教案
6.藏歷新年
中國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洛薩節,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時間根據藏歷確定,各地節期不一。一般在漢族春節前后。藏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天文歷法,正式使用藏歷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時值夏歷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為始。60年為一個“繞回”。從藏歷十二月初開始,家家戶戶用酥油和面粉做糕點,釀青稞酒。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育成青苗,年初一擺在佛龕茶幾之上。備有一個叫做竹素切瑪的五谷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上插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和羊頭,表示一年的收成,預祝來年風調雨順,農牧業豐收。廚房正中墻上,用干面粉撒八吉祥徽,大門上畫吉祥符號。除夕全家按輩序坐定,長輩端來五谷斗,每人抓一把斗內的食物,向天撒去,表示祭神,然后再抓一把放進嘴里。長輩向晚輩祝福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回賀。儀式后,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熟人參果,敬青稞酒。初一閉門歡聚,初二后,外出互相拜年,持續3至5天。
7.《大同書》
“大同”一詞出自《禮記•禮運》篇,表示“天下為公”。康有為《大同書》以“至公”為要旨,故取此名。《大同書》描繪的大同社會的藍圖大致是:在大同社會里,去掉了國界,
69
軍隊和監獄都不存在了,全地球合成一個公政府,管理公共生產事業和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消滅了級界,沒有等級之分,也無種族之別,男女各自獨立,“全世界人類盡為平等”;家也毀滅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復名為夫婦”,兒女由公政府撫養,人們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農、工、商皆歸于公,人人勞動,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過著美好的生活,文教事業發達,人人有高度的文化教養和道德修養,社會風氣優良。總之,這種大同社會是個“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會。《大同書》堅決反對社會的階級斗爭,反對暴力革命,認為大同社會只能靠人們(主要是統治者和富人)擴充仁愛精神,通過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道路來實現。《大同書》’描繪的大同社會,從形式上看帶有空想社會主義的色彩;就內容實質來說,主要是以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諸原則,去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制度、封建家族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性質。
8.數字圖書館
數字圖書館是一門全新的科學技術,也是一項全新的社會事業。簡而言之,就是一種擁有多種媒體內容的數字化信息資源,能為用戶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務機制。雖然稱之為“館”,但并不是圖書館實體:它對應于各種公共信息管理與傳播的現實社會活動,表現為種種新型信息資源組織和信息傳播服務。它借鑒圖書館的資源組織模式,借助計算機網絡通訊等高新技術,以普遍存取人類知識為目標,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分類和精準檢索手段,有效地進行信息整序,使人們獲取信息消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其服務是以知識概念引導的方式,將文字、圖像、聲音等數字化信息,通過互聯網傳輸,從而做到信息資源共享。每個擁有電腦終端的用戶只要通過聯網,登錄相關數字圖書館的網站,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個“信息空間”的數字化信息資源。通俗地說,數字圖書館就是虛擬的、沒有圍墻的圖書館,是基于網絡環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擴展的知識網絡系統,是超大規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實現跨庫無縫鏈接與智能檢索的知識中心。數字圖書館既是完整的知識定位系統,又是面向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可以廣泛地應用于社會文化、終身教育、大眾媒介、商業咨詢、電子政務等一切社會組織的公眾信息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