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教案
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這一時代,造就了兩個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此后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圣”。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隋結束
71
南北朝的混亂局面,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后之地位。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此后有創造性的還有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孫過庭。
宋元是書法藝術的發展和轉折時期,書家追求筆墨情趣,文人意識成為書法的主流。宋代出現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卓然獨立的大家;元代以鮮于樞、倪瓚等人的成就最為突出。
明清兩代是書法藝術繼承和求變的時期,明人書法大多以姿媚為上,標舉高格,有祝允明、文征明、徐渭、董其昌等一大批杰出書家。清代書法經歷重大蛻變,開創了碑學,傅山、朱耷、王鐸、鄭燮、何紹基、康有為等都在書法史上有崇高地位。
至現代,沈尹默、齊白石等人取得很高的書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