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教案
9.灸法的起源
灸法可能是在熱熨法的基礎上產生的。據推測,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篝火防獸時,有時被進出的火星燒灼燙傷皮膚,但同時這種局部的燒灼也可以減輕某些疾病的癥狀。這種情形反復多次出現,使人們受到啟發,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選用一些干枯的植物莖葉作燃料,對身體某一部位進行溫熱刺激。由于艾葉具有易于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于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后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10.針刺的起源
遠古時期,人們偶爾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類似情形多次重復出現后,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70
他們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術,能夠制作出一些比較精致的、適合于刺人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除了用來刺人身體以治病外,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于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可以說,砭石是后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11.京劇
京劇于清光緒年間形成于北京(一說形成于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的傳統劇目約有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主要有《玉堂春))《群英會》《空城計》《霸王別姬》等。在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又新編、改編、移植了一大批劇目,如《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新中國成立后,又創作了一批現代戲,如《紅燈記》《蘆蕩火種》(《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12.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雖然自覺化的書法藝術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于漢字的萌生同時。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后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
從商代后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統一全國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
漢代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兩漢三百余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隸書承上啟下,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一個質的轉變和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