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學設計)
(2)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板書)
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腦怎樣反映客觀事物呢?客觀事物是怎樣反映到人腦中去的呢?是人們的實踐活動完成了這個任務。人們只有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接觸并反復作用,變革客觀對象,使客觀對象的各種特性暴露出來,客觀對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人們才能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深入到事物內部,認識其本質和規律。
對客觀事物怎樣才能獲得認識呢?請看毛澤東“語錄”和課文第6段。(學生自行歸納得出結論)要獲得什么認識就必須參加什么實踐。
總之,認識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腦里固有的,而是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板書)
人類的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由淺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級到高級地發展著。
為什么人的認識會不斷地向前發展?是什么原因推動著認識的發展?(閱讀課文9一15段)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近代科學興起之后,認識呈加速發展的趨勢,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實踐。
(1)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板書)
在實踐過程中,矛盾不斷解決又不斷產生,需要解決的新課題不斷涌現,這就會推動人們去探索、去研究。(閱讀恩格斯“語錄”)理解這種需要為什么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教師通過舉例引導學生理解)
人們的認識能力歸根結底也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社會實踐水平越高,人類的認識能力就越強。因而,人們能夠在新的實踐水平上總結新經驗、回答新課題、獲得新認識,產生新科學,使人類的認識不斷發展。
近一百年來,社會生活變動劇烈和深刻。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2)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板書)
人靠感覺器官直接接觸外界事物的范圍很有限,思維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斷地認識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術手段。任何改造客觀事物的工具,同時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工具。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人們還制造了專門用于認識世界的工具,如望遠鏡、顯微鏡、雷達、人造衛星、電腦等。現代實踐提供著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密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日益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幫助人們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觀世界的奧秘,促進了認識的發展。
例如:1998年6月2日,美國航天局“發現”號航天飛機將中美共同研制的“阿爾法磁譜儀”送上太空,探測“反物質”“暗物質”為揭開宇宙形成的奧秘而服務。現實中燃燒放熱的現象已被證實客觀存在。一旦探測到宇宙中存在反物質,那么,燃燒吸熱的現象的證實也為期不遠。
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板書)
人們通過實踐獲得認識,學習知識以后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把知識束之高閣?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知識淵博而夸夸其談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文16—18段)(學生閱讀后,談認識和感想,教師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