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學設計)
(1)認識的目的是把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的(板書)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人們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的觀點。而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人們研究自然科學是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會科學是為了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無意義的。
對待馬克思主義,有個學風問題:究竟是從本本出發,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我們一定要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
(2)對待學習知識目的的兩種態度(板書)
(閱讀毛澤東“語錄”)(請學生談認識)我們現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什么?(教師歸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是把知識作為脫離實際的夸夸其談,或者作為鑒賞的古董,或者作為嘩眾取寵的資本,如果是這樣,學習的知識再多,也是毫無意義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就是為了將來更好地投身實踐,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板書)
人們在實踐中獲得認識以后,這些認識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是否正確用什么來檢驗?(閱讀課文 pl14)(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檢驗認識”的含義(板書)
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就是將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對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觀認識和認識的對象都不能充當標準(板書)
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認識正確與否,靠人的主觀認識本身無法證明,即使運用再先進的方法,再發達的頭腦進行判斷、推理,都無濟于事。認識的對象本身也不會“自言其明”,只有通過實踐這個唯一的途徑,用其結果檢驗才能證明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因為正確認識就是同客觀事物相符合的認識。
(3)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板書)
只有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一方面受主觀認識的指導,聯系著主觀認識,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這樣,在實踐過程中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就有了聯系的橋梁,人們就能夠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加以比較,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一般來說,以一種主觀認識為指導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事物,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那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想一想是否還有其他途徑能將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聯系起來?(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答案是否定的。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和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的標準。因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鞏固新課
(1)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一論述說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