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知識要點
我國改革是以維護社會主義根本的經濟、政治制度為前提的,不是從根本上改變社會性質,而只是改革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具體形式。
八、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歷史是由英雄人物創造的是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3、人民群眾
(1)含義: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特點: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3)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4、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 原因
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必須的生活資料
② 地位
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② 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③ 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② 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③ 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方法論: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實際運用:① 堅持“以人為本”,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②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衡量政績的標準。
九、什么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黨的群眾觀點
(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黨的群眾路線
(1)群眾路線的地位: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2)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意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一、什么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怎樣理解人的價值的內涵與評價?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么?
1、什么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1)含義: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