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視思維形式的作用
意識各式各樣,又很抽象,無法描繪,難以想象。當我們從形形色色的意識現象中概括出它們的共同本質——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后,在我們的頭腦中也就形成了意識概念。
教材中把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叫做概念的“內涵”。
①內涵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
概念的內涵也就是概念的含義。
概念還有外延,外延是指概念的適用范圍,即概念所反映的這類事物都包括什么。凡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不管是生產資料,還是消費資料;不管是工業品,還是農產品;也不管是在公有制條件下,還是在私有制條件下生產的,都是商品。同樣,只要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不管是對現象的反映,還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不管是正確的反映,還是歪曲錯誤的反映,都屬于意識。
②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類事物的總和。
我們了解了概念的含義,知道了什么是概念,概念在思維中又有什么作用呢?在思維中
為什么要形成概念呢?
(2)概念在思維中的作用--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板書)
提問:柏拉圖對人的概念的理解錯在哪里?
(教師小結)柏拉圖沒有準確揭示"人"這個概念的內涵,沒有揭示人的本質屬性。"沒有羽毛”、“兩腳直立”不是人特有的本質屬性。內涵不準確,外延也不準確,以致拔光了毛的雞,被戲稱為“柏拉圖的人”。概念不清,不能準確認識事物,必然導致思維的混亂。可見,概念在思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請同學看一看教材第24頁的"議一議"這幾個問題。
(同學議論,教師小結)速度和加速度,公民和人民,是兩對相近易混又互相區別的概念。速度和加速度都是描述物體運動中位移與時間關系的物理量,但速度是指單位時間物體位移量的大小,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講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變化量的多少,是速度變化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錯了,劃不清它們的界限,就不能正確地思維、判斷,比如,加速度大的,速度就不一定快;速度快的,加速度也未必大。同樣,劃不清公民和人民的界限,也會帶來思維的混亂,甚至導致執法和執行政策中的錯誤。
對概念在思維中的作用,教材在第23頁最后一段,列舉了三點作用,請同學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
第一,掌握了概念就能把這一類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
第二,掌握了概念,才能真正理解客觀事物;
第三,概念明確,才能恰當地作出判斷,才能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概念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或叫思維的“細胞”。
這就是說,沒有概念,就不能進行思維,也就沒有思維。概念既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總結、結果,又是人們新的認識的起點,人們要運用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開始新的思維活動。
所以,在思維中,就要作到概念明確。
(3)明確概念的最基本要求(板書)
明確概念,第一就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第二,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保持前后一致,否則,就會導致思維和邏輯的混亂。
思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運用概念,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