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現代文閱讀必考
(承接第1段提出的觀點,近一步說明詩的“見”必為“直覺”。接著文段先釋直覺的與知覺的含義,進而以凝視梅花為例,闡釋“直覺”與“知覺”的具體區別及直覺產生的審美過程。)
○3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分論點二) 比如說崔顥的《長干曲》,你必須在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之類的聯想。這些聯想一發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具體闡述“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并以《長干曲》為例,論述了如何在“直覺”中“見”出詩歌的境界)
○4這番話并非否認思考和聯想對于詩的重要。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聯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用思考起聯想不能與直覺同時進行) // 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于靈感。靈感亦并無神秘之處,它就是直覺,就是“想象”,也就是禪家所謂的“悟”。(靈感與頓悟源自直覺)
(本段闡述了賞詩作詩時的靈感與頓悟源自直覺,而直覺是不能思考聯想同時進行的。回答了上文所述詩的“見”必為“直覺”,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等問題。)
○5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須有“整一”,實在有一個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 (全文1275字)
(本文有刪改)
(總結全文,在直覺中有獨立而完整的意象的詩才是有境界的詩)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讀后反思:
本文在結構上屬邏輯事理的逐層遞進。
第三大題選文分析
第三大題為必考的現代文閱讀,與XX年相比,XX年在基本保持穩定的基礎上稍作變化。題量依然為4小題,依然為兩道選擇題和兩道非選擇題。不過其中一道選擇題由不定項選擇改為單項選擇,這大概是聽取了中學老師的意見后所作的改變,值得肯定。另一道選擇題仍然是多項選擇,由去年的6選2,變為5選2,從選擇的科學性來說雖不如去年好,但迫于文本的設題空間有限,也只能如此。本大題的另一變化是分值的調整,整大題由去年的18分改為16分,與選考閱讀的分值大致相近;第12題的分值由6分調整為5分,在題目上明確標示出評分要求:“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意在提醒考生注意此題的評分標準與以往的多項選擇題的給分標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