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現代文閱讀必考
○3科學不是藝術,但科學發現也常有某種藝術創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價值和意義,也會是“睫在眼前常不見”,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東西,還是不能說清楚、道明白。 (分論點二)(此亦 12題-c項答案處) 楊振寧20世紀50年代關于“交換規范場論”的論文就經歷了一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只覺得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覺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認識到它跟數學的關系。” (《楊振寧文集》)(例證1) 電報的發明者美國人莫爾斯原本就是畫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國返回美國的輪船上,一名叫杰克遜的醫生在介紹一種叫“電磁鐵”的新器件時說:“實驗已經證明,不管電線有多長,電流都可以神速地通過。”正是這句話使莫爾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膽設想:既然電流可以在瞬間通過導線,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用電流來遠距離傳輸信息呢?這個想法使他坐臥不安,從此以后,他告別了藝術,投身到科學領域,專門研究電流傳輸信息的問題,最終發明了電報。(例證2) 美國發明家郝奧發明縫紉機的針頭,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發現“苯環”結構,都是在“無意識”的夢中完成的。(例證3、4) 鋼筋混凝土的發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師,也不是卓越的力學家,而是一位整天擺弄花草的法國園藝家約瑟夫•莫尼埃。(例證5) 這些事例意味著,科學發現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產物,它還依賴于藝術的想象力、創造力,依賴于人們的靈感和頓悟。(分析說理)
(此段提出第二個分論點:“科學不是藝術,但科學發現也常有某種藝術創造的品格”,然后舉5例加以充分論證。)
○4上述的創造和發現說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統一。 (總括上文,回扣觀點)(此亦為12題-d項答案信息) 王國維曾提到了這一現象,他通過對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的研究,認為“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1964年8月,毛澤東在同周培源、于光遠談哲學時也認為,“這首詩含有地圓的意思”。(例1) 西方物理學家海森堡說“美是真理的光輝”,而愛因斯坦直接把科學發現稱為“自由創造”,表達的均是同樣的意思。(例2、3) //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審美與科學殊途而同歸:同歸于歷史、實踐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與求美、具體的社會分工上。分工的優點是產生了專業和特長,缺欠是出現了職業的癡呆。(12題-e項答案處) 中外先賢、學者給了我們以忠告。達爾文說,若有來生,不再成為制造公司的機器,每周要讀詩、賞畫、學音樂。工程院院士許國志詩云:“他生倘得從吾愿,甘為詩書再獻身。”// (分析論證說理) 由于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又由于生活、實踐是整體的、不能分割的,產生了專業和特長的強強聯盟,消化著消極的弊病,使二者互補成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學與藝術的相得益彰態勢。科技美學的誕生標志著這一點,而美育學科的建立,則意味著我國在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方面將大有作為。(論證時代發展到今天,科學與藝術得到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