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現代文閱讀必考
第3自然段,論述“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是“直覺的知”;如果聯想一發生,你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利世界和實際世界(直覺的知進為名理的知)。
第4自然段,提出觀點:詩的境界的形成不可能同時具有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聯想、思考),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于“直覺”。
第5自然段,進一步強調詩的境界是直覺中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
綜括以上分析,“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見”要升華為“詩的境界”,詩的“見”必須為“直覺”(見第2自然段段首);
②“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不能同時進行,否則就不能形成“詩的境界”(見第3、4自然段);
③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于靈感,我們要重視靈感的作用(見第4自然段末);
④只有直覺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才能形成“詩的境界”(見第5自然段)。
解這道題的時候,要注意題干的要求——“‘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不是“文章涉及……”——因此,答案并沒有將文章涉及的內容都歸納進去。應該說,本題的考點和能力設置是值得肯定的,它向中學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導向——整體閱讀,把握文本的內容要點。如果說有瑕疵的話,那就是參考答案的設計與中學的教學實際有點不吻合。在中學的教學中,“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一般理解為“涉及哪些問題”,答的是“問題”,而不是觀點。比如第①點,則應答為“涉及‘見’與‘直覺’、‘直覺’與‘詩的境界’的關系”。再如第③點,則應答為“涉及‘靈感’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XX年廣東高考卷的必考閱讀總體來看,還是可以的,但由于題目命制的嚴謹性不夠,導致本閱讀題存在不少瑕疵,影響了考生的正常發揮,也影響了檢測的準確度。
12.c、d
c項信息來源于第2段,“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想來完成”與文中“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一處的信息不符。
原文說“必須用”,這并不意味著“全靠”。由此可知“全靠”的說法不準確。
d項“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與原文第4段中的靈感是“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的觀點相悖。
評分標準: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13.c
判斷此題主要來自第3段內容。
c、“巍峨高大、雄偉壯麗”是詩中所寫泰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就是直覺。
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b項的“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都屬于“名理的知”,都已以通過聯想由此及彼了。
14.
答案1:正確。
因為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靠的是“直覺的知”,讀者要將全副精神專注于詩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覺中形成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詩的境界”。
答案2:正確。
因為“直覺的知”才是對所覺對象本身形象的感知,這才是對詩的意象的理解,而“名理的知” 是對諸事物中關系的知,就名理的知而言,形象本身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