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現代文閱讀必考
今年選用的閱讀材料和去年類似,仍是社會科學類的文章,閱讀材料的篇幅約為1200字,短于XX年(XX年約為1500字),比較合適。文章節選自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北京大學教授朱光潛(1897—1986)《詩論》的第三章《詩的境界——情趣與意象》的第一節“詩與直覺”,命題者對個別地方作了刪改,選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實在有一個深埋在里面……”的“深埋”,許多版本是“深理”,根據文意,似應“深理”更為恰切。
朱光潛先生的《詩論》是四十年代四大詩論之一,為比較詩學的經典之作。朱先生從詩的起源、性質、特征諸角度,具體分析了中西詩歌的內在規律,探討中國詩歌的節奏、聲韻、格律等特征的歷史源流,既用西方詩論來解釋中國古典詩歌,也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詩論。所節選文字的中心內容是“詩與直覺”,“直覺說”是朱光潛先生前期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石。在這一章節中,朱先生運用“直覺論”解釋詩(主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境界,并指出:詩的境界是“意象與情趣的契合”,無論欣賞或創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要產生詩的境界,“見”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第一,詩的“見”必為“直覺”;第二,所見意象必恰能表現一種情趣,“見”為“見者”的主動,不純粹是被動的接受。
本文層次清晰,內涵比較豐富,考生對其中內容雖有所接觸但并不十分熟悉,這樣的閱讀材料便于設計命題,便于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不過,也正因為文章內涵豐富,概念較多且考生不大熟悉,從而增大了考生的閱讀難度,增加了考生的閱讀用時。
當然,本文是朱光潛先生早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章,其中的有些觀點后來有所變化,且僅為一家之言。選用這樣的文章作高考現代文閱讀材料,這是否恰當?我們認為這無傷大雅,考查考生立足于文本閱讀的能力,更符合現代文閱讀的實際需要。
12. 根據文意,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
a. 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系,從事物間的聯系中概括出來的意義,都不屬于“直覺”。
b. “知覺”可用“a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沒有意義。
c. “‘直覺的知’的內容”的獲得并非易事,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想來完成。
d. 靈感就如同禪家所說的“悟”一樣,常常突現于眼前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
e. 在古典派學者看來,“獨立自足的境界”應當包含在藝術須有的“整一”之中。
【答案】c、d
【分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層級c。
c項,考查涉及對“‘直覺的知’的內容”和“‘名理的知’的內容”的篩選與整合,見于原文第2、3、4自然段,主要是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段末有如下表述:“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
而第3、4自然段說的“名理的知”,則“必用思考”,“必用聯想”。可見,本選項的“‘直覺的知’的內容的獲得并非易事,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想來完成”的表述與原文不符。
d項,考查的是對原文第4自然段相關內容的篩選與整合。文中后一層次提到:“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