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現代文閱讀必考
b.所謂快樂的“主客體性”,主要是指人的快樂欲望不是主觀隨意產生的,而是要受人的生理官能存在及官能的客觀需要影響。
c.人類所有的行為與結果諸如衣食住行、gdp增長、環(huán)境保護等,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趨樂避苦,其所具有的價值就是體現在對幸福、快樂的追求上。
d.快樂實際上是屬于腦物質的一種反應現象,它完全可以通過“快樂計”來測度,而在儀器的實際運用中,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采用的方法會各有不同。
e.人本心理學家馬洛斯的需要層次論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增長與快樂增長悖論問題作出了解釋,但未能說明解決途徑。
2.下列對經濟增長與快樂增長不一致問題的理解,不恰當的有(4分)
a.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經濟增長與國民快樂指數在一定的限度內并非總是呈正相關的變化。
b.從不同需要滿足層次看,人們的收入雖有區(qū)別,但金錢往往還是一個影響快樂的主要因素。
c.生活中有的時候,人們的某些需要實現如公平與尊重是不能用同等比例的錢來獲得的。
d.金錢與快樂在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后發(fā)生弱相關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看重自我實現,環(huán)境損害、公平缺失等問題是次要原因。
3.文章第三段,為什么說“快樂測量仍是一個難題”?(4分)
4.實施多年的假期“黃金周”制度,在拉動需求增長的同時似乎也日顯其弊。有人戲稱“黃金周”是“遭罪周”,還有專家認為“黃金周”的正面效應已逐步減少,應予取消。請結合文本內容,概括能夠支持取消“黃金周”這一說法的理由。(4分)
必考(論述類)•學術論文文本閱讀訓練1參考答案:
1.c d
c項“……等所具有的價值就是體現在對幸福快樂的追求上”的說法與原文之意有出入;
d項,不同學科測度快樂的方法各有不同并非是指“儀器的實際運用”而言,況且“快樂計”還未發(fā)明出來。
2.b d
原文表達的意思是“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滿足以上層次時,金錢很難通約其他層次的滿足”,b項說法與其有出入;“基礎原因”不等同于“根本原因”,再者,原文并未指明“環(huán)境損害、公平缺失等”是“次要原因”。
13.
答:因為涉及快樂經濟學研究的相關學科對快樂的測量雖各有方法,但總有不足或弱點。(2分)而目前還未能做到把幾種學科的方法較好地結合起來,形成跨學科的研究。(2分)
14.
答:①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快樂,由此,經濟社會的種種活動則是實現幸福快樂的手段,經濟增長也應該是以快樂為核心價值。(2分) ②假期“黃金周”制度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并沒有保持促進人的快樂同時增長,反而給人帶來了許多煩惱、不利,這樣的做法脫離了人類行為快樂“終極目的”,其經濟增長已不具備“快樂”價值,是無意義的。所以應該取消“黃金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