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現代文閱讀必考
人類快樂欲望的產生不是主觀隨意的,甚至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而是以人的相應生理官能存在和這些官能的需要為客觀物質基礎的?鞓穼儆谠谛纳硪惑w性基礎上的腦物質的機能,人類的苦樂感知最終可通過腦神經元的電、磁、場、波等腦生理反應解讀出來。這是快樂產生與感知的“主體客觀性”。而人類追求快樂的主體欲望所指向的對象同樣具有客觀性質(如大米可以充饑、衣服可以御寒),它們相對于人類的快樂需要而言是客觀存在的。
從理論機理上講,快樂實際是基于心身一體性的人腦中樞神經系統電、磁、場等的物理、化學反應現象,最終可通過如血壓計一樣的“快樂計”來測度。人的主體客觀性、類近似性及滿足快樂的對象客觀性三者大致可完成對快樂測量的理論機理與測量有效性的證明。但在發明出快樂計之前,快樂測量仍是一個難題。目前,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分別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心理學關注對快樂本身測度與追憶的穩定性;社會學主要側重與主觀幸福感測度方法,主要運用一系列關于主體感受的滿意度指標來進行主觀幸福感測度;經濟學中的快樂測度比較注重主客觀影響因子的系統性結合,注意一些客觀實在性指標的選取,并對心理學、社會學方法有糅合性,但其弱點是對主觀快樂測度的穩定性把握不夠。如何把幾種學科的方法結合起來,形成跨學科研究仍是國內外迄今未解決好的課題。
所謂經濟增長與快樂增長悖論是指經濟增長與快樂增長的相關性不一致的問題,簡稱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paradox)。西方國家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即開展快樂指數調查,發現經濟增長與國民快樂指數(happiness index)或主觀幸福感(swb,subjectivewell-bing)在一定限度(如人均gdp5000美元)內與快樂增長具有正相關,超過一定限度以后,相關性便顯著減弱乃至快樂無增長、負增長。對于這一伊斯特林悖論現象,實際上可運用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所包含的“基于金錢的不同質需要的弱通約、不通約性”原理來解釋。即當人們的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滿足以上層次時,金錢就很難通約其他層次的滿足,收入就不再是強相關性的快樂影響因子,而公平與尊重、交往與友誼乃至是自我實現就變得更加重要。這些需要的實現并不要用同等比例的錢來獲得,這就是金錢與快樂在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后發生弱相關性的基礎原因。當然,環境損害、公平缺失等是其他非金錢原因。然而,盡管需要層次論能夠對伊斯特林悖論給以一定的理論解釋,但經濟增長與快樂增長的相關性演化仍給經濟增長提出來一系列的重大課題。如:基于快樂核心價值的經濟增長是否存在理性限度?經濟增長如何持續促進快樂增長?經濟社會發展究竟是以快樂、幸福為核心還是以gdp為核心?如果經濟有發展而快樂無提高,則經濟增長定然無意義。那么,經濟增長又如何能夠無限化地正相關于人們的快樂?
(全文1340字)(摘自XX年第4期《新華文摘•快樂經濟學的理論難點、發展向度與現實價值 》,有刪改,題目為編者加)
1.下列與文中說法不相符合的兩項是(4分)
a.追求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作為分析人類行為學科的經濟學,理應以“快樂”作為其學科研究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