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現代文閱讀必考
就不會有美感,也就難以為人所理解”,此處,“科學性”是“藝術美感”的必要條件:沒有科學性就沒有美感,但選項卻將原文的表述偷換為充分條件:有科學性就一定會有美感,這是邏輯判斷上的偷換概念,因為某一命題正確,其逆命題不一定也正確,話題過于絕對。
d項,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
原文第3段末是這樣表述的:“科學發現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產物,它還依賴于藝術
的想象力、創造力,依賴于人們的靈感和頓悟。”而選項中所表述的“……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由第4、5段文首可知,其所說應該是藝術創造,而非科技創新,此選項錯誤,張冠李戴。
e項,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把握。
文中所說的“職業的癡呆”這一概念出自第4段文中:“分工的優點是產生了專業和
特長,缺欠是出現了職業的癡呆。”是指在科學研究當中缺失形象思維與審美意識的嚴重后果,而不是選項中所說的“對自己的事業缺乏了解”,屬無中生有。
f項,選項枝中所說“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此表述顯然與原文意思不符,文章第1段段首即說:“藝術貴在創造,科學貴在創新。藝術是情感的表達,追求的是美;科學是理性的事業,追求的是真。”此處鮮明地闡述二者之間的區別,由此可知,雖然藝術與科學二者“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但藝術是形象思維,科學是理性思維,兩種思維方式是有本質區別的,屬于混淆概念。
13.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證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的是 (3分)
(題干句信息在第4段首) ( d )
a.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電報。(第3段中)
b.毛澤東說,《木蘭花慢》含有地圓的意思。(第4段中)
c.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美學誕生了。(第5段末)
d.藝術創新需要感性、直覺與頓悟。(第5段末可知可非論據)
答案: 答非所問
此題考查分析綜合能力: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級。
此題考查對觀點與論據的把握,根據要求對文中相關信息進行篩選。題干句信息“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在第4段首 。從行文思路看,本句即是對上文的歸結,又是第3段的中心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觀點的論據可在第3、4段中找。
a項,“發明電報”(3段中)屬于科學發明,但這一科學發明緣起于“神奇的幻想”,(3段中),這正說明“藝術與科學有重疊,有交融”的觀點。
b項,《木蘭花慢》(4段前)是藝術創作,“地圓”是科學發現,這也是“藝術與科學與重疊、有交融”的論據。
c據,科學美學的誕生亦為論據,原文中表述如下“二者互補成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學與藝術的相得益彰態勢。科技美學的誕生標志著這一點。”第5段末)
d項,選項枝所言“……感悟、直覺與頓悟”屬于形象思維,只是單方面的藝術創造的特性,沒有涉及到科學,因而本項不能作為論據。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談到了藝術的科學性問題,這是重復嗎?請說明理由。 (4分)
答:不重復。
第二段是說藝術的表達技巧需要適中,符合客觀規律,因而有科學性(2分);第四段則說藝術作品表現的內容,能夠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因而有科學性(2分)。
本題考查考生分析綜合能力: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c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