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文現代文閱讀必考
【分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相關概念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
本題的設計有新意。雖然涉及的四首詩歌(屬《考試說明》要求背誦的篇目)都是文本外的信息,但讀解時并不需要涉及這四首詩歌的有關內容,所考查的內容仍然立足于文本內的閱讀,是對文本的理解,因此還是符合閱讀考查的基本要求的。
本題考查對“直覺的知”這一概念的準確理解,答案主要可從原文第3自然段中找。
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是屬于“名理的知”的內容,因為這是一種“聯想”,有聯想就不是“直覺的知”,原文第3段對“直覺的知”有這樣的表述:“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用平聲韻’……之類的聯想”,故本項為錯誤項。
b項,“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和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也是一種聯想,它并沒有專注于詩歌的意象本身,而是“心思的旁馳博驁”,關心的是“諸事物之間的關系”,因此也不是“直覺的知”。
c項,對《望岳》詩的欣賞,它“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這正是對“泰山”這一“個別事物的知”,心思沒有“旁馳博驁”,因此屬于“直覺的知”。
本題設計有創新,難度適中,又回應了《考試大綱的說明》中的題型示例,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道好題。
14.在“詩的境界”形成的過程中,只能有“直覺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4分)(2\3\4段)
答:這種說法不正確。(1分)
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思考與聯想必不可少;(1分) 通過思考與聯想,“直覺的知”可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釀成“直覺的知”。(1分)
本題考查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把握,能力層級c。
在第4自然段再論述“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用聯想”的觀點,即在詩的境界的形成過程中,也有“名理的知”,“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可以互為轉換,但“名理的知”與“直覺的知”“卻不能同時進行”。
【分析】
本題考查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把握,能力層級c。
在一些內涵豐富的文章中,作者的觀點往往不止一個,或者說文章在論述主要觀點的同時,還會有其他次要的觀點,本文就屬于這種情況。文章在論述“詩的‘見’必為‘直覺’”(或:詩歌的境界的形成必須產生于“直覺”)這一主要觀點的同時,還談到了“思考與聯想對詩的境界的形成的重要性”。本題的設計就植根于此。
文章在第2、3自然段首先談到“直覺的知”和“知覺的知”的區別,接著提出并論述了“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的觀點,并指出,要“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就必須“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心思不能“旁馳博驁”,否則,“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然后在第4自然段再論述“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用聯想”的觀點,即在詩的境界的形成過程中,也有“名理的知”,“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可以互為轉換,但“名理的知”與“直覺的知”“卻不能同時進行”。
朱光潛先生的這些觀點,多見于他早期的美學論著中。如在《美感與聯想》一文中,就有如下的論述:
欣賞不能不借助于聯想,因為它不能不借助于了解。我們在前章已經說過,了解是欣賞的必要的預備,但不就是欣賞。聯想也是如此。所以聯想有助于美感,與美感為形象的直覺兩說并不沖突。在美感經驗之中,精神必須專注于孤立絕緣的意象,不容有聯想,有聯想則離開欣賞對象而旁遷他涉。但是這個意象的產生不能不借助于聯想,聯想愈豐富則意象愈深廣,愈明晰。一言以蔽之,聯想雖不能與美感經驗同時并存,但是可以來在美感經驗之前,使美感經驗愈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