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4、龐德(1885-1972),意象派運動主要發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遷居巴黎。二次大戰期間他公開支持法西斯主義,戰爭結束后,他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后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羅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說項,他只被關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龐德結束了XX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
5、蘆荻、19xx年生,現代詩人,原名陳培迪,出生于廣東南海。30年代即從事詩歌創作,與人合編《今日詩歌》《中國詩壇》《詩場》等刊物。抗戰時期曾任桂林《廣西日報》副刊《滴水》主編。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專業作家。后任暨難南大學教授。著有詩集《桑野》《馳驅集》《遠帆》《蘆荻詩選》等,亦有詩歌理論、鑒賞文章和著作行世。
6、意象派——意象派是20世紀初最早出現的現代詩歌流派,1908~19xx年形成于英國,后傳入美蘇。代表人物有休姆、龐德、艾米和葉賽寧等。意象派詩歌在創作中表現出的鮮明的藝術特征主要有三點。第一,意象派要求詩歌直接呈現能傳達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繪畫的手法表現意象,反對音樂性和神秘的抒情性,提出在“不要說”“不要夾敘夾議”,只展現而不加評論。第二,意象派詩歌語言簡潔明了,不用沒有意義的形容詞、修飾語,反對賣弄辭藻,詩行短小,意象之間有跳躍性。第三,意象派詩歌注重意象組合的內在韻律與節奏,將意象所蘊涵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從內容看,意象派詩歌多表現一種感傷、苦悶和充滿希望的情調。
四.感受中外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及其聯系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中,中國古典詩學以其獨有的審美趣味,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美學體系,對世界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開始,中國古典詩歌通過漢學家們的翻譯和東西方學者的互訪與交流大量傳入西方以后,漢詩對世界的影響更是越來越大。這種影響,我們從英美意象詩派與中國古典詩歌的淵源關系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意象派詩人龐德認為,中國詩"是一個寶庫,今后一個世紀將從中尋找推動力,正如文藝復興從希臘人那里找推動力"。中國古典詩歌中生動新穎的形象,對意象派詩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認為中國古詩中的形象正是他們所追求的藝術特征。因為意象派詩歌理論的核心就是意象,這種意象與中國古詩中的形象可以說屬于同一審美范疇。從意象派詩人所選擇的《神州集》和《松花箋》等集子中,我們隨時可以讀到那些意象鮮明的詩句。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等等。中國詩歌中這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法,一度成為意象派爭相效仿的美學規范。如龐德的《地鐵站上》一詩,被認為是標準的意象派詩例。其中有這樣的詩句:"這些面龐從人群中涌現/濕漉漉的黑樹干上花瓣朵朵……"在這里,那從陰暗潮濕的地鐵站走出的美麗的女人的面龐,成為詩人所捕捉而著意表現的意象。這種寫法,既不同于反映客觀的現實主義,也不同于表現主觀的浪漫主義,而是一種主客觀的結合,感情和理性的結合,并將這種結合借助于瞬間的意象表現出來,在面龐、樹干、花瓣等形象之間,不用過多的連接詞,不用太多的敘述,而是將這些意象進行直接處理,凸現意象的審美價值,這可以說是意象派詩人從中國詩中受到的最普遍而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