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附摘錄部分:“……也許因為狗是情義之獸,能與主人同生死,共患難,因此,常常出現(xiàn)在作家筆下。特別是動亂年月,人情殆盡、親友疏遠時,狗的出現(xiàn),就更襯托出人世間的冷酷與凄涼了。所以我們看到,在大量的描寫“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們特殊的對主人的忠誠與情義,反照出社會中人的無情的萬般世相……”
板書設計:
一.情節(jié)情感
引子(藝術(shù)家與狗的故事)——悲傷
↓↓
開端(包弟來歷)——歡快→憂慮
↓
發(fā)展(在家七年,相處很好)∕↓
↓
結(jié)局(別包弟)——輕松→沉重→歉意
二.一個人————→內(nèi)心和諧↘
↓
一個民族————→走向理性→
↓
人類————→和平發(fā)展↗
個人簡介:
黃大明,男,1977年生,湖北利川人。XX年湖北民族學院中文系畢業(yè),浙江師范大學在讀教育碩士,現(xiàn)就職于浙江龍游二高,從事語文教學。愚以為,教育是一項事業(yè),而絕不僅僅是稻梁之謀,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而不是機械的勞作,語文是一門有生命有靈性有詩意的學科,而不是僵死的符號。秋去春來,子丑更替,上下求索;繁華落盡,清風習習,馨香脈脈。孩子們笑了,孩子們詩意了,孩子們走進象牙塔了……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收獲,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我該執(zhí)著的。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其一
【教學目標】
⒈探索作品主旨,了解“文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體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
⒉品味作家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⒊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及記敘與抒情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
⒈發(fā)掘文章的思想價值。
⒉借鑒寫法特征。
【教學設想】
本文故事雖小,意義卻很深廣。讓人看到“文革”風云之一角,連狗都難以幸免。讓人看到“文革”對人的精神的傷害之深,真切地體會到所謂“浩劫”的含義;讓人看到一個只名作家,一個經(jīng)歷了 幾十年的社會動蕩、社會變遷而執(zhí)著地保持一顆清醒頭腦的老人,
真誠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讀者;看到一個不合理的時代的結(jié)束,一個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時代的到來。這些思想價值學生未必都能想到,這需要教師循循善誘的啟發(fā)也需要設置重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體會探究、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仔細閱讀課文,梳理文章內(nèi)容。
①品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內(nèi)容
(一位藝術(shù)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帶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來歷;包弟的聰明伶俐與家人的親密關(guān)系;包弟慘遭厄運;包弟之死給作者永久的心靈傷痛。)
②小狗包弟是怎樣的一條小狗,你喜歡它嗎?(聰明伶俐、善解人意)
三、探討文章的思想價值
①本文寫一位藝術(shù)家與狗的故事,有何意義?
(對下文包弟故事起鋪墊、啟發(fā)作用;給散文定下傷痛的感情基調(diào);與包弟故事形成對照)
②包弟遭遇和藝術(shù)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異同?
(同樣死于那個荒唐、殘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藝術(shù)家的小狗為主人悲憤而死,它信任人類和人類的友誼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類放棄而死)
③ 個殘酷的時代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放棄一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的小狗這在今天看來是未可厚非的,而作者卻為此歉疚、懺悔。對此你如何理解?
(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勇氣,這喚起人們的良心、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