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總之,“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生對英雄業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度自我寬慰,確具行云流水之妙。”(馬積高《賦史》)
(四)作業:
復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并預習《后赤壁賦》初步領會作者思想
第三課時
研討思想
(一)梳理讀本上的《后赤壁賦》并理清思路
(二)寫作背景
學生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詩句進行誣陷),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1082年,被貶黃州已經兩年。“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江城的一切,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年四月,他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比較分析蘇軾黃州時期的心路歷程(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使學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1、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我們能讀出什么?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見景生情,壯懷激烈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少年英雄,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世偉業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自嘆自怨,無奈虛度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滄海一粟,人生虛無
看蘇軾思想,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三詠赤壁”的第一篇,詞中包含著蘇軾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壯闊的江山與悠遠的歷史,小我的憂患顯得多么無足輕重!
素來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所以,作者在這里體現更多的是儒家的濟世情懷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2、從《前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樂;
簫聲悲戚,“客”發人生虛無之感慨,跌入現實人生的苦悶;
“蘇子”論眼前水月,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
稍晚的《前赤壁賦》,從樂到悲,又以樂作結。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老師解說:
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亨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他覺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