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
杭州西湖為錢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錢塘江與西湖的水域連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攜帶的泥沙逐漸形成了“白堤”。流經孤山的兩股水流在寶石山東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為一道天然“魚梁”。漁人在“白堤”東端設籪來捕魚蟹,而且依籪設橋,以方便捕捉魚蟹和到孤山的交通,這樣的橋叫做“籪橋”,也在情理之中。張祜的詩句中寫作“籪橋”,因為那時“籪”字或許還沒有產生,或許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別是自吳越王錢穆筑垾海塘以來,錢塘江的魚蟹經西湖而洄游的現象消失,漁人也就逐漸不再用籪捕捉魚蟹了。隨著杭州都城文化的發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斷橋”已失去設籪捕捉魚蟹功能的本義,但“斷橋”之名卻由于文人作品的稱頌和民間口耳相傳而得以沿用。
(節選自關長龍《“斷橋”考》,有改動)
【注】 ①金勒:金飾的帶嚼子的馬籠頭,這里借指騎馬者。
6.下列選項中關于“籪橋”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籪橋”是與漁人用蘆蒿、竹竿等編連起來捕魚蝦的“籪”相伴的一種橋。
b.“籪橋”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漁人用籪捕捉魚蟹。
c.“白堤”東端的“籪橋”即今日西湖斷橋,原是為方便漁人捕捉魚蟹而設。
d.“籪橋”在張祜的詩中寫作“斷橋”的原因是那時“籪”字可能還沒有產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答案 c
7.下列不屬于用“籪”捕捉魚蟹的方法逐漸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項是 ( )
a.古代官府對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魚籪或蟹籪有所限制。
b.近代以來,人工養殖業的興起。
c.五代以后,錢塘江的魚蟹經西湖而洄流的現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發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 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魚籪或蟹籪過多對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響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來,這種捕魚蟹的方法,隨著人工養殖業的興起而逐漸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別是自吳越王錢穆筑垾海塘以來,錢塘江的魚蟹經西湖而洄游的現象消失,漁人也就逐漸不再用籪捕捉魚蟹了”幾個句子。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