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
c.通過“貶惡揚善”的方式以優化民風,激活有利于社會進步與文明的向善意識,這是史學的“終極追求”在社會道德層面上的具體表現。
d.中國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為規范與道義原則,只有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加以表述與闡釋,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傳承。
答案 b
解析 文中第一段里說“在隔塵絕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種以滿足公眾意愿為基本出發點的通俗化的歷史敘述——口頭的或文字的”,并沒有說“隔塵絕俗的精英式研究”是歷史研究的誤區。這是無中生有。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通俗歷史熱”可以擴大史學傳播范圍,傳播范圍越廣,就越有利于社會整體智慧的提高,從而完成史學學科的全面建設。
b.既然通俗化的歷史已經成為廣大民眾“探尋過去”的唯一途徑,通俗歷史講說與著述的“趨熱”就應當受到歡迎和鼓勵。
c.在商品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歷史就必然會“走熱”,這種“走熱”現象十分有利于史學終極功能的實現。
d.通俗歷史應當由外在形式的變化走向記述內容與歷史觀念等核心部分的變化,以改變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現狀。
答案 c
解析 a項的錯誤主要是“從而完成史學學科的全面建設”,這是不合理的引申。原文只說到“(史學)傳播范圍愈廣,對社會走向文明與進步、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b項不說因果是否合理,就是選項中“通俗化的歷史已經成為廣大民眾‘探尋過去’的唯一途徑”與原文“通俗化的歷史幾乎成為他們‘探尋過去’的唯一選擇”對比,它丟掉了“幾乎”一詞。d項中的“以改變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現狀”與原文“歷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這已經被歷史所證明”明顯不符。
十、(XX年全國卷ⅰ/陜西)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1)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上面不加一橫,董作賓稱之為“不戴帽子的王”(圖1~3),見于武丁卜辭和武乙、文丁卜辭,另一種上面有一橫,為“戴帽子的王”(圖4~6),行用于其他各時期。孫詒讓《契文舉例》所依據的劉鶚《鐵云藏龜》以武丁卜辭最多,其中的“王”字,孫詒讓釋為“立”,卜辭無法通讀。到羅振玉的《殷墟書契考釋》才釋出此字。羅振玉首先把《說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進行對比,釋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著指出,其異體作省其上畫的形式,“亦‘王’ 字”,“且據所載諸文觀之,無不諧也”。
(2)“王”字釋出來了,使一大批卜辭可以讀通,也證實了這是殷王室的遺物。但是這個字的構成一直困擾著古文字學家們。有的說,此字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說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為“王”。如此等等,其說不一。直到1936年,吳其昌根據青銅器豐王斧的銘文和器形,并列舉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寫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義,斧也”,才解決了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