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
以“文”、“質”二字論文學、論社會政治生活,與用它們來論人物有著密切關系!俄n非子•難言》論述向國君進諫之難:“繁于文采,則見以為史!再|信言,則見以為鄙!边@句話可能就是本諸《論語》。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質信言”即“質”,分別指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再后來,東漢班彪說《史記》“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從《論語》的話而來。“質而不俚”是說文風質樸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拔馁|相稱”是說文飾潤色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之弊。魏晉以后文論中用“文”、“質”二字,多數情況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風貌而言;只有少數場合可理解為近似于今日所謂的形式和內容。
總之,古代文論中經常出現的“文”、“質”這對詞語,大致上具有一以貫之的含義。古代批評家要求文學作品能夠呈現出一種文質彬彬的動人風貌。當他們不滿于文壇風氣過于靡麗時,便強調“質”的方面;而當文風過于質樸時,又有人出來強調“文”的方面!拔摹、“質”這對概念,體現了古人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要求和他們對文學發展規律的認識。
(摘編自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文質論》)
1.下列有關“文”和“質”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文”和“質”這一對概念在評論作家作品、概括時代文學風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須準確理解它們的含義。
b.在中國古代,“文”是華麗有文采之意,“質”含有質樸、樸素之意,這兩個字從一開始就是用來評論人物的。
c.人們一般認為,“文質彬彬”就是形式和內容互相協調,其中“質”是指內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現。
d.孔子認為,“文”有文華之意,“質”是質樸之意,“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華與質樸相配得當才能成為君子。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里“文”和“質”是就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沒有本末內外的關系。
b.韓非子說“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其中“以質信言”是指以質樸的語言進諫,“鄙”則與孔子話中的“野”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