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第一節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師:引導學生討論教材中關于雞蛋孵成小雞的案例,并結合《閱讀與思考》欄目的材料討論:在我們的學校生活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各起著怎樣的作用?
(3)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師: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有內因,決不能撇開內因而單獨地起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請學生根據這一原理觀察社會生活的現象進行小組討論。
學生討論:略
師:歸納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多媒體展示】
(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第二為原因,可以加速和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
(3)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學生活動】運用所學的內外因知識,分析教材《相關鏈接》欄目中的材料,加深理解內因、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98頁的操作平臺。
教師小結: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因此要學會用一分為二觀點看問題;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正確對待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內因和外因。
四、學習訓練與評價提示
1、學習訓練:用內外因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關系。
2、評價提示: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對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思維,參與師生互動給予及時表揚,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教學設計說明
本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矛盾分析法的開篇,與前面所講的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是后面內容的基礎,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一課。但這一課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尤其是矛盾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因此在設計中既重視學生活動,想方設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強調基本哲學知識的掌握。本課以詩詞導入,引用名人名言、寓言故事等,增強了課堂的人文色彩;聯系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之爭,及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些社會熱點,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現了政治課堂的時代性和實踐性;學生的活動貫穿其中既體現了二期課改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的理念,又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使學習活動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完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資料附錄
弗萊明與青霉素
弗萊明(1881一1955),英國細菌學家,曾任倫敦大學細菌學教授和瑞特·弗萊明研究所所長。1922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發現青霉素。 l945年獲諾貝爾獎。
弗萊明19o6年開始做細菌學研究工作。1928年發現青霉素。但由于難于提取和生產,一直未能用于醫學。直到1935年,他的助手錢恩和佛羅理也參加了研制,最后終于在美國姑娘瑪麗找到的爛甜瓜上采到了青霉素。
自從發現和提取出青霉素之后,人類掌握了殺死葡萄球菌、鏈狀球菌等多種病菌的有力武器。據統計,那時每年有近XX萬人患肺炎,而給他們注射食霉素之后,很快就可以康復。另外,用青霉素治療轉染性腦膜炎、白喉、腥紅熱等也非常有效。往常戰場上的傷員傷口化膿發燒之后,護士們總是趕緊拿來紙筆,叫他們給親人留下遺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青霉素的出現,不知挽救了多少傷兵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