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第一節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有的同學可能會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學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說的矛盾,往往說成沖突或不同意見。)
多媒體播放flash《自相矛盾》的故事。
《韓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
請問: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一的關系。
2、矛盾同一性的含義: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課堂探究】漫畫“他敢剪嗎?”
請問:1、他為什么不敢剪?
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回答:略。
【思維點撥】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構成矛盾的統一體。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結論是“不敢剪”。剪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再如: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爭就無所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課堂探究】多媒體展示:
請問: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上面的話。
【思維點撥】
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要注意:
第一,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轉化。
【課堂探究】
請問:(1)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
(2)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
【思維點撥】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
生物界中類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們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國一個自然保護區,原來有許多鹿群和狼群。人們為了保護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盡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頭猛增到4.2萬頭。但舒適的生活使它們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爾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頭。最后只得請回“狼醫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復了生機。此事例說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3、矛盾斗爭性的含義: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如大家所舉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的同化與異化;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
設問: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否等同于哲學上所講的“斗爭”?如果不能,那么這兩者是何關系?請同學們再舉一些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