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哲學專題復習3
3 認識類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1)含義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1)二者的區別表現在: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是以感覺、知覺、表象等具體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具有直接、具體、形象生動的特點。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以概念、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的形式反映事物,具有間接、抽象的特點。
2)二者的聯系表現在: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堅持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就在認識論中堅持了唯物論。②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發展)到理性認識。堅持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發展)到理性認識,就在認識論中堅持了辯證法。
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3)感性認識不等于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不等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①對事物的現象的認識屬于感性認識,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屬于理性認識。但不能將事物的現象等同于感性認識,也不能將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等同于理性認識。
②現象、本質和規律都是客觀的,都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是主觀的,屬于意識的范疇,因而,不能機械地將感性認識等同于事物的現象,將理性認識等同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4 認識的性質: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真理與謬誤)
(1)真理
①含義: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
②真理具有客觀性:
原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
真理的客觀性不否定真理形式的主觀性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于特定的認識對象而言、真理只有一個,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
③真理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觀事物相符合的客觀內容、都與謬誤有原則的界限。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例題1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偉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豐富發展了這個理論體系,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結合材料,運用真理的有關知識說明我黨對待馬思克主義態度的正確性。(10分)
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
②真理是具體有條件的,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我們黨根據我國國情和革命與建設的實際,在實踐中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
③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發展真理。我們黨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