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哲學專題復習3
②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屬于主觀范疇。
2實踐與認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①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因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謬誤對實踐活動有阻礙作用。
③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是推動認識向前發(fā)展的動力;人類的各項工作中都要堅持實踐標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都來自于實踐,在實踐中接受檢驗、豐富和發(fā)展。
3方法論要求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⑴要掌握科學理論。⑵堅持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4反對的錯誤傾向
①反對教條式地對待理論和思想僵化的觀點。
②反對只強調實踐決定認識,否定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③反對片面夸大認識反作用,否定實踐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的觀點。
5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①原因:第一 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相符合。
第二 主觀認識本身無法證明自身是否正確,認識對象不能“自言其明”,兩者都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第三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連接主客觀的橋梁,人們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第四 如果不堅持實踐標準,就會陷入主觀主義錯誤。
②怎樣用實踐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一般來說,以一種主觀認識為指導,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事物,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那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③ “三個有利于”標準與實踐標準是不矛盾的,它們實際上是堅持把實踐作為標準,是實踐標準在社會主義歷史條件下的具體運用和發(fā)展。
⑥科學理論不能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因為它是主觀認識,不具有把主觀和客觀連接起來的特點,同時它還要在新的實踐中繼續(xù)豐富、完善和發(fā)展。
⑦要堅持在實踐中做到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堅持貫徹實踐標準。
例題9 據醫(yī)學史料記載,十七世紀二十年代英國有個醫(yī)生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yī)生紛紛仿效,結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輸血醫(yī)療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北美洲醫(y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y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y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19xx年維也納醫(yī)生萊因茨坦發(fā)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
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道理的?
答案(1)輸羊血成功,從而發(fā)現輸血可以救治病人,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分)(2)從輸羊血到輸人血直到終于解決輸血問題,表明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2分)(3)輸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輸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輸血醫(yī)療熱帶來驚人死亡,直至終因發(fā)現血型系統而使輸血問題得以成功解決,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3分)(4)為救人而輸血,并探尋輸血失敗的原因,直至發(fā)現人的血型系統,從而最終解決輸血問題,說明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