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0高效學習方案政治考點專項:經濟產業
3.農業產業化(1)什么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農民自主決策的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為依托,通過利益機制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善的產業體系,實現產、供、銷、貿、工、農、科一體經營,使得各經營環節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共同體。(2)農業產業化的基本要求:農業產業化的基本要求是把千千萬萬個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市場聯結起來,把農業生產改造成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化大生產。(3)為何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隨著我國農業改革的深入,出現了深層次的矛盾:農戶的分散經營和大市場很難有機聯系起來,不能穩定地進入市場;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低;生產方式、手段落后;農業的比較效益低,農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經營規模小,規模效益低;農村地區、行業間的條塊分割,與市場經濟很不適應等等。農業產業化是解決這些矛盾的有效的現實的途徑。(4)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義:它有利于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村規模經營程度,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有利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4.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意義發展外向型農業有著重要和深遠的意義:(1)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舉措,是新世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2)是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挑戰,促進農業國際化的必然選擇。只有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才能為農業在新世紀的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3)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載體。把分散的農戶與國內外大市場連接起來,把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流通連接起來,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4)是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的得力措施。(5)是促進農業體制創新、實行農業科學管理的重要途徑。5.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必要性和戰略性(1)什么是生態農業所謂生態農業,是一個高效益和不造成破壞的現代集約持續農業生產體系。其基本內涵是:因地制宜利用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依據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規律,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實現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2)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的意義生態農業以生態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以環保型經濟效益為中心,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靠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順應了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從而能夠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競爭力。同時,生態農業把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不僅有利于當前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創造一種“后發優勢”,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發展生態農業,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應當圍繞建立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體系,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相統一,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新興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有效地利用和發揮本地生態環境的相對優勢及傳統農業的精華,逐步將農業發展調整到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的軌道,在生態與經濟共生共榮中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