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0高效學習方案政治考點專項:經濟產業
6.關于農民問題——農民增收問題(1)農民增收的重要性(意義)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的改善,農村社會的穩定,而且關系到農村市場的開拓、擴大內需方針的落實,關系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三個代表”思想和執政為民宗旨在農村的落實。(2)怎樣增加農民收入:總的指導思想“多予、少取、放活”。①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增收的根本途徑。要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生產和經營,根據市場動態,實行多種經營。②深化農村改革,落實農村政策,把農民積極性切實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動力源泉。③科技興農,開展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依靠科技對農產品深度開發和利用,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④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保障。⑤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特色農業,實現規模生產。⑥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建設小城鎮,逐步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⑦精簡機構,減輕農民負擔,加快稅費制度改革7.農民合作社(1)農民組建合作社的必要性農業的基礎地位脆弱,難以應對入世后的國際競爭,家庭分散經營的方式束縛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對農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也難以提高,不僅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業的發展也面臨著困難。而合作社經營避免了家庭分散經營的不足,有利于科技的普遍推廣和運用,擴大了市場,增加了收入,農村經濟發展更加活躍。(2)農民組建合作社的意義第一,在農民走向市場的過程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第二,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新品種、新科技推廣,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第三,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共同富裕。第四,它解決了一系列集體經濟組織不起來、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包攬不了、農民單家獨戶又干不了的問題。●誤區警示1.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必須先發展第一產業,再發展第二產業,然后發展第三產業。解析:(1)三大產業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農業是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第三產業促進第一、二產業的發展。(2)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因此要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必須大力加強第一產業,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調整提高第二產業,繼續加強基礎工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提高工業的整體素質;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重點發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行業。所以優化產業結構,不能按三大產業誰先誰后來發展。2.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小,意味著農業的基礎地位被動搖。解析: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小并不意味著農業的總產值減少,而是說明我國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逐漸發展,這是我國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的結果。我國始終重視農業的發展,它的基礎地位絕不會動搖,反而會越來越強。●真題再現例題 (·四川)在新農村建設中,某村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以農田水利設施和部分建筑物入股,與一花卉經營商合作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和村集體都成為公司股東,村民同時成為公司的雇員。這種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