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第一節第二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師引導】區分主、次矛盾的根據主要是看每個矛盾在諸多矛盾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對該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所起的作用。
(2)主次矛盾的關系
a、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
b、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一是原來的主要矛盾解決了,或者基本上解決了,這時,原來處于次要地位的某種矛盾就會突出出來,成為主要矛盾。
二是原來的主要矛盾還沒有解決,只是由于客觀情況的變化發展,出現新的條件,原來的主要矛盾暫時退到了次要矛盾地位,其他矛盾突出出來,從而使主、次矛盾的地位發生轉化。
學生舉例:1956的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這個矛盾基本解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出來,成為了主要矛盾,這屬于第一種情形。
學生舉例:在汶川大地震未發生時,四川地區的主要工作是努力發展經濟;震災發生后,經濟建設暫時退到次要地位,抗震搶險成為主要工作。這屬于第二種情形。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多種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而在“每一種”矛盾中,矛盾的雙方也有主次之別,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教師引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矛盾主次方面的含義
客觀事物內部的矛盾雙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教師引導:要正確認識矛盾的主、次方面,一看是否處于支配地位,二看是否起主導作用。
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提問:實行“一國兩制”為什么不會改變我國的國家性質?
分析:因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我國大陸有13億人口,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主體,占主導地位,它體現了國家的性質,并代表了統一后國家發展的歷史方向。
(2)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
a、既是相互區別的,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的。
學生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固然支配次要方面,但它并不能離開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存在,只有一個方面是構不成事物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影響,也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這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的表現。
b、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學生舉例:絕緣體向導體的轉化
作業:課后思考在XX年的北京奧運會點火儀式中,我們的設計怎樣做到了既象征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延續,又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呢?嘗試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來分析。
四、學習訓練與評價提示
用多元指標來綜合評價學生,注重引導和鼓勵。
運用觀察記錄、成果展示等方法,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通過討論、查閱等自主、探究和合作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據課外準備參與度和時事關心度,評價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五、教學設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