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第一節第二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構建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把研究性學習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以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性和探索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
2、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要加強理論學習和指導實踐相結合,要求教師既要精通本學科知識,又要具備廣闊的知識面。以其理論上的科學性、創新性,實踐上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及其語言表達的個性魅力吸引學生,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六、附:教學資料
晉朝著名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述了一位漁人游歷“世外桃源”的故事。故事說的是:晉朝太元年間(376—396 ),武陵(今天的湖南常德)有個捕魚為生的人。有一天,他劃著小船沿溪而上,不知劃了多遠,突然發現一片桃花林,沿溪的兩岸向前延伸,約有幾百步遠,樹下芳草鮮美,落花繽紛,景色十分動人。漁人很驚奇,繼續向前劃去,一直劃到桃花林的盡頭。桃林一完,便是一座山拔地而起。山腰間有一不算很大的山洞,里面似乎有點亮光。漁人離船上岸,進了山洞,直往里走。洞中極窄,剛能過一個人。走不多遠,豁然開朗,一番新天地把他吸引住了:只見里面土地平坦廣闊,房屋整齊分明,有良田美池,還有綠桑翠竹。道路縱橫交錯,村落井然有序。各村相距不遠,雞鳴狗吠相互都能聽見。人來人往,耕耘播種。人們的服飾和耕作方法等,與洞外的完全一樣。男女老少,生活安適,怡然自樂,熱情好客。他們見到漁人,大為吃驚。問漁人從何而來,漁人從實回答。于是,邀漁人到家中,殺雞擺酒,熱情款待。過了幾天,漁人才向他們依依告別。臨走時,他們叮囑漁人:“這里的情況你千萬別對外人說呀!”漁人出來后,找到小船,沿著舊路往回走,并且處處做了標記。但到武陵后,漁人不禁把這新奇的經歷對人說了。大家非常羨慕“桃花源”,便請漁人帶路去尋找,結果卻一無所得。
這“世外桃源”是作者幻想出來的一種生活安樂的社會,寄托了詩人的良好愿望。后人用來比喻沒有矛盾的“安樂”之地。然而,愿望再好,也只能是空想。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世外桃源”是根本沒有的。作為想象中的理想境界,在詩人那里,是無可厚非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當他們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思想感到苦惱時,或在工作上受到一些挫折沒有克服的勇氣時,或對斗爭的艱苦生活感到厭倦時,或在日常交往中,在紛繁雜陳的人際關系面前感到無所適從時,總想脫離現實生活,去尋找沒有矛盾和斗爭,沒有憂傷和煩惱,可以安閑自在,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這是異想天開式的愚蠢。這些人產生這樣的想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得矛盾普遍性的道理,卻是一個重要方面。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世界充滿了矛盾,問題就是矛盾,事物就是矛盾,世界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是事物的共同本質,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所具有的這種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性質,就叫做矛盾的普遍性。對此,毛澤東曾做過極為精辟的概括他說:“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毛澤東選集》第2 版,第1 卷,第205 頁)簡單地說,矛盾普遍性指的是: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