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5.7 工業地域的形成 教學設計
二、工業的集聚和分散(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問題1:工業的集聚和分散,各有哪幾種情況?請舉例說明。
問題2:工業的集聚和分散,產生的原因分別有哪些?試解析。
學生看完這一部分內容后,對學生進行提問、補充,最后歸納總結,理清工業的集聚和分散的思路。
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近距離集聚現象,叫做工業的集聚。工業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協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可見,工業集聚可以擴大總體生產能力,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例如,在鋼鐵廠周圍建立的機械廠、機械廠所需鋼材的運輸費用會大大降低,能耗降低,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這種由工業集聚而帶來的優勢顯而易見。
1.工業集聚的兩種情況(板書)
(1)傳統工業生產的集聚(板書)
一些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且原料和產品的運輸量都較大的工業企業,相互靠近而導致集聚。這類工業的運輸量大,為減少運輸費用,工廠集聚在主要的專業化工廠附近,形成了專業化的生產集聚地域。例如,鋼鐵工業區和石油化工區等。以鋼鐵工業為例,由于其生產過程復雜,需要好些廠礦和它配套,如燒結廠、焦化廠、軋鋼廠等,其間的運輸量較大,所以,這些相關工廠靠近主廠布置,形成集聚效應,減少了運輸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2)新興產業的集聚(板書)
這種集聚下的各企業之間很多沒有生產上的聯系,但它們可以利用集聚的規模優勢,擴大自身的影響。在新的小批量定制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主要的協作工廠需要在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戶,及時反饋信息。這樣就形成了新興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的企業之間既競爭,又合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的專業化工業集聚區域內。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在一些地區興建了高新技術開發區,也是其典型例子,這類工業的集聚,主要靠規模優勢,技術合作,推動經濟的發展。
補充材料1:鋼鐵工業的集聚
鋼鐵工業屬初步加工業,其生產過程復雜,原料、燃料用量巨大,生產規模龐大,占地多,需勞動力多,工種多,產品種類多,運輸量大。在生產過程中,需一系列相關工廠與之接近,如燒結廠、焦化廠、軋鋼廠、煤、水、電供應系統,還兼管采礦、選礦等,基于這些特點,其工業集聚規模龐大,形成了典型的工業集聚效應。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在工業聯系形成工業集聚時,有的工業也出現了一些相反的現象,它們表現為分散布置,例如輕薄、短小且價格昂貴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廠家,與電子裝配工廠之間相距較遠,形成了一種工業分散現象。
2.工業分散的兩種情況(板書)
(1)老工業區處于飽和狀態,使得新建企業分散遷出(板書)
一個地區工業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規模時,就會呈現“飽和狀態”,如果再建設新的工業部門,就會出現爭地、爭水、爭動力、爭公共設施,加劇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一些工業開始向外擴散,尋找新的區位條件,使得工業從集聚走向分散。例如,現在世界各地新興建的電子工業基地,美國的“硅谷”、英國的蘇格蘭區、德國的慕尼黑等。在我國,電子工業也選擇在科技發達、交通便利、環境幽雅的地方,如北京中關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