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教學設計
軍事行動
北伐
西征
東征
時間
1853年
1853年
1856年
目的
推翻清朝
鞏固天京
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力量
領導
林鳳祥、李開芳
賴漢英、石達開
秦日綱、石達開
結果
失敗
敗湘軍,進江西
奪揚州,破兩大營
作用
牽制清軍
鞏固天京
達到全盛 二、太平天國運動失敗1.天京變亂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初步了解天京變亂的原因和經過。設疑:為什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會脫離群眾、貪圖享樂、爭權奪利?從而引出天京變亂發生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國因襲了封建君主制,出現封建化傾向。這說明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包含著歷史的必然性。2.領導核心的重建天京變亂后,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出現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面。清政府得到了喘息之機,重建江北、江南大營,再次圍困天京。此時,洪秀全大膽提拔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并封為英王、忠王,封族弟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新的領導核心形成,開始了積極防御。3.積極防御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填寫太平天國防御作戰簡表。
軍事行動 作用(影響)
破江北大營 天京、安慶轉危為安。
三河鎮大捷 陳玉成、李秀成相互配合,天京暫時穩定。
再破江南大營
東征蘇南 天京根本解圍;李秀成乘勝打到上海近郊,沉重打擊了清朝(特別是經濟方面);打敗了“洋槍隊”,肩負起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重任。
安慶保衛戰 安慶失守和陳玉成犧牲,是太平天國后期極為嚴重的挫折,太平天國防御中的攻勢結束。4.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太平天國運動雖失敗了。但不像其他農民運動那樣,它給我們留下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三、《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1.《天朝田畝制度》設計思想:這部分內容如按照傳統方式進行直接教學,易使學生感到枯燥,難以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故而提供第一手的歷史資料(感性材料),通過層層設疑,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得出理性的結論。既能解決重難點,教會學生評價歷史事物的方法(“一分為二”的辯證法),又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寡分,雜以九等。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引自《天朝田畝制度》材料二: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糧外)余則歸圣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彌月喜事,俱用圣庫,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錢。──引自《天朝田畝制度》結合課文和材料,請回答:(1)《天朝田畝制度》規定的土地分配原則和方法、產品分配原則和方法各是什么?土地分配的原則和方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實行絕對平均分配的政策。產品分配的原則和方法:實行圣庫制度,實行絕對平均的產品分配制度。(2)材料一反映了哪些人在土地問題上的什么要求?反映了貧苦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分土地的愿望。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和分析歷代農民起義提出的口號,指出:太平天國繼承和發展歷代農民“均田”斗爭思想,第一次鮮明突出地表達了農民要求擺脫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極大調動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積極性,是幾千來中國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近代中國農民階級摸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一次偉大嘗試。這一制度對存在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進行空前猛烈的掃蕩,具有鮮明的反封建革命性。(3)這項制度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你認為這一愿望能實現嗎?為什么?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不能。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小生產者。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實行絕對平均分配的圣庫制度,這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超越了小生產者的本性,無法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只能是一種空想。所以,歸納起來,我們說《天朝田畝制度》既有鮮明的反封建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這就是我們評價歷史事物的方法──一分為二的辯證法。2.《資政新篇》(1)內容:《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太平天國,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教和外交等幾個方面。(2)評價: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書中還論述了世界各國的發展概況,說明英、法、美等國正是由于發展資本主義才走向富強的道理。它的出現體現了時代的特點,但不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產物。因而它不能滿足農民要求,也不可能解決太平天國后期的問題。由于當時中國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能夠實行。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1.失敗原因: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為什么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早期能夠不斷取得勝利,但到最后卻失敗了?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1)主觀方面(農民階級局限性)①農民是小生產者,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廣大將士革命目標不明確。②沒有徹底戰勝封建思想的武器,定都天京后,領導特權思想膨脹,貪圖享樂,斷送了革命前程。③戰略失誤:偏師北伐,孤軍深入等。(2)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聯合絞殺。太平天國的悲劇說明: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盡管如此,太平天國在歷史上的功績卻不可抹殺。2.歷史功績:是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雙重性質;(引導學生閱讀“學思之窗”和“資料回放”,分析太平天國的反侵略性);主張學習西方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反映了鴉片戰爭后中國進步的歷史潮流。對后來民主革命有重大影響。拓展升華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王朝的更替,這些王朝的興與衰不少都和農民有關,中國歷史上的所謂“周期定律”,從本質上看就是由農民問題而引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亦是如此。太平天國以一種落后的東西去否定另一種落后的東西;靠農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決農民問題;從依靠農民到失去農民,最終自身也被農民拋棄。這是太平天國的悲劇所在,也是所有農民政權的悲劇所在。有人說:讀不懂中國農民,就讀不懂中國。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任何一個政權想要長治久安,就一定要真正地解決和處理好農民問題。從歷史的啟示看今天的“三農”問題,同學們又有什么認識,能得出什么結論呢?這個問題留待同學們課后思考,分小組寫一篇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