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2、唐代:三省六部制
削弱相權的主要措施是三省六部制。設立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將相權一分為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首先將原來丞相一個人的權力,分配給三個部門,是相權的分散。此外三省分工明確,即相互合作又相互牽制,這樣就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評價:相權一分為三。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3、宋代:“二府”
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分散相權。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這些措施確實有效地分割了宰相的權力,確保了君權的獨斷地位,但它也給宋朝帶來了官僚機構膨脹臃腫、官員人浮于事的困境。
評價:進一步削弱了相權,皇帝總攬大權
漢武帝和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有何異同?同: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削弱地方機構的權力;異: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宋太祖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在地方上漢武帝削弱王國實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財權、行政權。
(三)、監察體制(略講)
1、秦:
中央——御史大夫 郡——監御史
2、漢: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3、漢以后,監察制度逐步健全
4、作用:
加強了皇權,但封建專制的本質決定了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
(四)、選官制度(略講)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三個階段: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
1、世官制(先秦)
2、察舉制(兩漢至魏晉)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評價:體現封閉特征,民意無從體現
3、科舉制(隋唐以來)
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主要選官制度
評價:
弊端:考試內容不出儒學經義
進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保證了行政人員來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學風氣,體現了公平公正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1、秦漢: 郡縣(漢中后期 州郡縣)
2、隋:州、縣
3、唐:道、州、縣
4、宋:路、州、縣
5、元:
(1)實行行省制(10個) 形成省、路、府、州、縣級制
(2)兩個單列行政區劃:
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 二是宣政院(藏、川、青)
6、明:承宣布政使司、府、縣
7、清:省、道、府、縣
小結提問:權力中樞機構的設置是皇帝加強皇權的措施,秦、漢、唐、宋、元的權力中樞機構分別是哪些?從這些變化你看到了中央官制變化的哪些特點?——秦三公九卿,漢中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元中書省。唐的三省六部制代替秦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機構從處理宮庭和朝庭的事務發展為只處理朝庭事務;三省六部制行政權、財權、軍權并沒有完全分開,到宋代二府互相制衡,說明了相權的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