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典例】普京在給哈瓦那舉行的第14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的賀詞中說:俄羅斯認為不結盟運動是現代國際關系構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世界面臨著如恐怖主義等的新的威脅,應對這些挑戰最合適的方法就是尋求集體解決辦法。普京的話表明 ( )
①當今,第三世界國家仍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活躍在國際社會②不結盟運動對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至少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制約作用③俄羅斯希望與不結盟運動國家結成政治聯盟④俄羅斯反對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濫用反恐政策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 學生易錯選d,主要是對不結盟運動興起的背景、宗旨、影響理解不到位。結合題干材料分析,由“不結盟運動是現代國際關系構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可知①②正確;由“尋求集體解決辦法”可知④正確。尋求集體解決并不意味著俄羅斯要與某個國家或集團結成政治聯盟,故③說法違背了不結盟運動的宗旨。故答案為c。
【答案】:c
3.全面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點析】 (1)解體過程: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總書記,經濟領域改革無法打開局面;1988年:進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開性”,對蘇聯歷史全盤否定,引起思想的動亂。1990年:蘇共中央全會決定多黨制,造成國民經濟開始大滑坡,民族分離運動愈演愈烈,黨內斗爭日趨尖銳、公開化;1991年12月《阿拉木圖宣言》,表明“獨聯體”擴大,蘇聯完全解體。(2)解體原因:一是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即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長期積累的種種矛盾與問題孕育著嚴重的社會危機;二是直接的現實原因,即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領導集團推行了一條背叛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路線,一步步把蘇聯引向深淵,并由他們親手毀掉了蘇共和蘇聯;三是外部原因,即戰后世界形勢的變化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得手。 【典例】(原創題)xx年6月11日,原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等一行四人來華,在當代中國研究所作了題為“蘇聯解體的原因”的演講,他指出:“蘇聯的解體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始于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終結于戈爾巴喬夫的激進“改革”。這一改革,特別是他推行的激進“政治改革”,摧毀了黨和社會主義政權。這則材料主要說明 a.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是解體的主要原因 b.赫魯曉夫改革就開始背離社會主義的方向 c.戈爾巴喬夫改革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d.西方反對勢力和平演變是解體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題易錯選b,錯因主要在于沒有很好地理解材料信息和蘇聯解體原因的主次性。解答此題,閱讀材料可以得出信息強調了改革,特別是戈爾巴喬夫改革實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方向,導致了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故c符合題意。d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答案】:c 4.二戰后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幾個重要概念的關系問題【點析】 在學習二戰后的國際關系格局時,很多同學分辨不清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冷戰、美蘇爭霸等幾個重要歷史概念之間的關系。錯將兩極格局等同于雅爾塔體系、冷戰就是美蘇爭霸等。 所謂雅爾塔體制(雅爾塔體系),就是美、英、蘇三國首腦主要通過二戰后期雅爾塔等會議所確定的戰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其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而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二戰后初期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20世紀60年代逐漸被美蘇爭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以蘇聯的解體而結束。雅爾塔體制是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制的集中體現;雅爾塔體制下兩極格局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的加劇又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爭霸是冷戰的產物。一般說來,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局面、美蘇爭霸的結束、雅爾塔體制的瓦解。【典例1】二戰后,美蘇雙方長達半個多世紀對峙的實質是a.文化傳統的競爭 b.國家利益的斗爭c.軍事力量的較量 d.意識形態的對立[易錯警示]本題學生極易錯選c、d。錯因主要是不能全面把握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不能從根本上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本質。【解析】:b 逐項分析可知,a屬于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c、d屬于美蘇對抗的表面現象,沒有觸及到問題的實質;b項則反映了國際斗爭的實質是捍衛國家利益。故b符合題意。【舉一反三】下列關于兩極格局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其雛形在二戰結束后初期開始出現b.兩大集團的斗爭方式主要是“冷戰”c.是美蘇爭霸的結果 d.客觀上維持了世界的相對穩定[答案]c【典例2】人們稱美蘇“冷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下面是一次課堂討論中,同學們對美蘇“冷戰”的討論各自發表的看法,你認為比較符合歷史史實的是a.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b.“冷戰”導致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c. “冷戰”不訴諸于戰爭維持了世界的和平局面d.“柏林墻”的出現是美蘇對抗、“冷戰”的產物[誤點警示]本題易錯選a、b、c,錯誤的原因主要在于沒有分清“冷戰”與兩極格局之間的關系和不能客觀地評價二戰后的“冷戰”政策。【解析】:d 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發出“冷戰”信號的輿論造勢,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才是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冷戰”是兩極格局之下美蘇對抗的主要形式,而不是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冷戰”之下,一方面世界出現動蕩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爆發,但c說法絕對化;“柏林墻”的修建是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冷戰對抗的產物,故d符合題意。【舉一反三】1962年的古巴導彈事件反映的國際關系特征是 a.北約與華約的軍事對抗 b.美國與蘇聯對古巴的爭奪 c.冷戰形勢下的美蘇爭霸 d.兩種社會制度的全面對抗[答案]c【感悟高考真題】1.(·福建高考)1961年,為尋求穩定和平的發展道路,不結盟運動興起。這一運動 a.標志著區域合作進入新階段 b.推動國際政治力量向多極化方向轉化 c.動搖了美蘇的霸權地位 d.促進了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解析】: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不結盟國家決心制止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但沒有動搖美蘇的霸權地位,推動國際政治力量向多極化方向轉化,故排除a、c、d三項。答案:b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2.(·浙江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局部戰爭紛繁復雜。下列各項中,屬于圖9所示戰爭影響的是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約4/5土地 b.美蘇兩國走上中東角逐場前臺c.敘利亞收復戈蘭高地部分地區 d.“石油武器”的運用成為引起西方新經濟危機重要因素【解析】:通過圖片中的戰爭雙方,即英法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可判斷出這是第二次中東戰爭。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約4/5土地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影響,排除a項。敘利亞收復戈蘭高地部分地區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影響。第二次中東戰爭,消弱了英法的國際地位,英法在中東的影響一落千丈,美蘇兩國走上中東角逐場前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