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答案:b 3.(·北京高考)世界杯足球賽可謂全世界球迷的節日。1990年第十四屆世界杯在意大利舉辦時,一個英國球迷去意大利為自己喜歡的球隊助威。他可以①持歐盟護照進入意大利 、谠诹_馬街頭觀看比賽電視直播③和蘇聯球迷交換紀念品 、苁章牨奔s轟炸南聯盟的新聞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這是一個情景題,設置的情景是1990年在意大利舉行的十四屆世界杯足球賽,也算是“以舊考舊”吧。這是個組合選擇題,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當然如果基本功扎實的話,也不反對──選擇判斷。首先1990年蘇聯是沒有解體的,所以③必選,由此則可排除b、d兩項,然后焦點在是有②還是④。答案:a4.(·安徽高考)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通過的宣言指出:“現有的軍事集團正在發展成為越來越強大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集團,根據邏輯和它們的相互關系的性質看來,必然不時引起國際關系惡化!边@句話中“它們的相互關系的性質”是a.互相妥協 b.互相競爭 c.互相合作 d.互相對峙【解析】:它們主要是指戰后初期在國際上形成的分別以美蘇兩大國為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由此可知,它們相互關系的性質是互相對峙。答案:d5.( ·江蘇高考)1946年,美國前總統發表聲明:“目前,只有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政策強加給世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發明聲明:“美國決心用一種新的彬彬有禮的態度來很好地傾聽北約伙伴的意見!泵绹鴳B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國實力衰弱,尋求歐洲支持 b.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尋求歐洲幫助c.美歐關系惡化,美國力圖緩和 d.歐洲共同體建立,美國重視歐洲地位【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美國態度由“強加”(1946年)到“很好的傾聽”(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歐洲的聯合使歐洲的實力大大提升,沖擊了戰后的兩極格局。所以正確選項是d項。答案:d6.(·全國1高考)拉爾夫·達倫道夫在1998年寫道,20世紀“在相當大程度上為各種分裂所主宰,導致熱戰冷戰不斷,但20世紀同時也是一體化的起源”;全球化開始“主導人們的生活、想像和恐懼”,人們不得不“從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應這一日益全球化的現實”。達倫道夫在這里強調的是,20世紀a.全球劇變令人憂慮 b.國家之間對抗激烈c.世界聯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漸緩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當今全球一體化相關論述的理解。20世紀隨著冷戰結束,美蘇兩極格局解體,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當今世界總的趨勢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而且世界一體化趨勢明顯增強。本題難度不大,只要學生認真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然后可以逐項排除。答案a是對材料的誤解,題中并不是強調一體化令人擔憂。答案b表述錯誤,國家之間的對抗應該是緩和。答案d也表述錯誤,世界某些地區民族矛盾不僅沒有緩和,反而變得緊張。答案:c7.(·廣東高考)約瑟夫·奈教授xx年指出,當今國際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盤三維空間的國際象棋:頂部的軍事力量大致是單級的,中部的經濟力量是多極的,底部包括眾多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a.同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的經濟實力下降,軍事實力并未削弱b.冷戰結束后,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保持著異常明顯的優勢c.國際力量分布十分復雜,可以說世界多極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d.從某些維度看,“單極世界”和“多極世界”都是比較準確的說法【解析】:a、b選項與題中“經濟力量是多極的”觀點不相符,c選項與題中“頂部的軍事力量大致是單極的,”“眾多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不相符。從軍事、經濟、政治不同的角度(維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選d。答案:d8.(·廣東高考) (12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這次衛星發射成功,是我國發展空間技術的一個良好開端,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豐碩成果……中國人民這一偉大勝利,給正在堅持武裝斗爭的亞、非、拉各國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經美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粉碎了他們壟斷空間技術的迷夢!獡氯A社電材料二:神舟六號尚在在這太空遨游,很多“搭車”企業就已經開始計算收益。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航天,將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多大動力……中國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崇尚科學、愛好和平的中國,一定會和平利用太空資源、讓太空真正為人類造福。——據新華社電(1) 根據材料一,“壟斷空間技術”的是哪兩個國家?當時兩國的地位反映了怎樣的國際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闡述不同時期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意義時,側重點有何不同?結合歷史背景分析為何有這樣的差異?(9分)【答案】(12分)(1)美國和蘇聯。(1分)兩極格局。(2分)(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經濟。(2分)材料一,國內,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國際,處于冷戰時期。(3分)材料二,國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國際,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成理,可在每問總分范圍內酌情給分。【解析】第(1)問考查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和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能力。解答這一問關鍵是從材料中“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又一豐碩成果”這句話推斷出材料所述的事件應該發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此一時期國際上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冷戰格局。第(2)問的第一小問考查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并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相關的關鍵詞語如材料一中“武裝斗爭”“沉重打擊”、“粉碎”等看出是側重于政治斗爭。材料二中“經濟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平”等側重于經濟發展。第二小問則要注意回答背景時要分別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著手,否則會失之片面。材料一,國內:左傾錯誤,文革動亂,國際;美蘇爭霸冷戰,中蘇關系惡化、中美對抗等。材料二,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際:和平發展是主流,兩極格局解體,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加強,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加強!究键c精題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