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同時,這一項也是最能體現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特征的變化。列強利用這一條,在中國“合法”地“經營了許多工業”,以便直接利用中國的原料與廉價勞動力,并以此對中國的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經濟壓迫,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所以,這一項也是對中國民族工業(或說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最為不利的一項。
【易錯點】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反映出列強侵華的發展趨勢是: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易錯點】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1.商品輸出: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品到國外市場傾銷,獲取利潤。
2.資本輸出:帝國主義為獲得高額利潤對國外的貸款和投資。
【問題】結合日本的地理、歷史狀況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1.地理:日本是島國,多地震,資源短缺,市場狹小,因此日本統治者從一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開始就強烈意識到,要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對擴張,掠奪鄰國的土地和資源,建立獨占的銷售市場。日本的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和朝鮮。
2.歷史:明治維新后的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許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團的重要成員,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資本主義的侵略要求結合起來,形成了窮兵黜武的擴張特征。
例題:19世紀末,有人題楹聯于京師:“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楹聯所指的戰爭是( c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例題:在《馬關條約》中,是有利于列強對華經濟擴張的條款是( c )
a.開辟新的內河航線 b。在蘇杭富庶地區開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d。給予日本巨額賠款
例題: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的簽訂,反映出列強侵華的主要趨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d]
a.從經濟侵略到政治侵略 b。從開埠通商到割占領土
c.從單獨侵華到共同侵華 d。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解析]不同時期條約的內容,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南京條約》簽訂于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列強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對外進行商品輸出。而《馬關條約》簽訂時的19世紀末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這一時期列強對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進行資本輸出。
【問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1.主觀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觀原因:日本實力強大,準備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過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
4.外部原因:帝國主義力圖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國。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反分中國的狂潮。
②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日益加深。
③由民間組織義和團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到19xx年春夏間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
【易錯點】義和團運動興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2.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
【問題】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2.直接原因: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