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易錯點】義和團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帶有盲目仇外的弱點。
【易錯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不同于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容是:以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為直接目的。
例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不同于兩次鴉片戰爭的是( c )
a.威脅到清朝統治的中心——京津地區 b。遭到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
c.以鎮壓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為其直接目的 d。試圖以武力實現其侵略目標
3.過程
①發動戰爭
a.19xx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
b.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②頑強阻擊
a.在廊坊附近,義和團和清軍愛國官兵頑強阻擊八國聯軍。使八國聯軍退回天津。
b.天津的義和團和清軍愛國官兵也英勇打擊侵略者。
③攻陷北京
a.八國聯軍增派兵力,19xx年7月,占領天津。隨后再次向北京進犯。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b.聯軍統帥德國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設在北京紫禁城內。
④妥協投降
a.慈祥太后攜光緒帝倉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軍嚴厲鎮壓義和團,并部署與侵略者“議和”。
4.結果:19xx年9月,簽訂《辛丑條約》。
①內容
a.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
b.在北京東交民巷設“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
c.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海岸線的戰略要地。
d.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
e.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記憶方法:改兵民禁賭。
②影響
a.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使中國稅收受到列強控制。
b.“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c.清朝腹地京津地區至山海關廣大地區,置于列強武裝控制之下。
d.懲辦支持義和團的官員,改設外務部,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e.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清廷墮落為“洋人的朝廷”。
f.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易錯點】1898年,義和團運動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員的支持,這主要是因為它:以打擊西方侵略者為主。
【易錯點】《辛居條約》規定清政府必須拆毀北京至大沽[之間的炮臺,外國列強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國的京津地區。
【易錯點】《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易錯點】最能反映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工具的是: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
【易錯點】清政府已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
【易錯點】導致清政府在歷次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問題】了解中外反動勢力在鎮壓人民反抗上的共同點,認識到它們逐漸勾結在一起。
例題:《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這主要是指[答案]c
a.中國自然經濟完全解體 b。帝國主義直接控制了中國的內政外交
c.清政府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 d.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