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
3.北宋把軍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并設通判監督地方
4.元朝創立行省制度,宣政院與宣慰司分西藏和邊遠少數民族區,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君主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和行政權,漢武帝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三省體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
3.宋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權,由皇帝總攬
4.元設中書省取代三省為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權,后可左右皇帝繼承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中央不斷加強對選官與用官的控制
1.漢行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中央與地方各行其權
2.魏晉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選官與用官為世家大族壟斷
3.隋唐至明清行科舉制,選官與用官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種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探索攻關】
探索攻關一: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答案提示]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探索攻關二: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為相;②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③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④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探索攻關三:閱讀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省)②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政府最高統治機構。③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④隋唐——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終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義:①相權一分為三,強化了君權;②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③后來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探索攻關四:宋初加強皇權的背景、措施、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
措施:①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結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結論: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參”“二府”“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