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太平天國運動》教學設計
①重建領導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②后期防御戰
教師提問:為了打破敵人的包圍與封鎖,挽狂瀾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國事業,進行了哪些軍事斗爭?學生看書回答。
(投影:再破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再破江南大營—受挫上海—安慶失守─天京淪陷)
教師簡要講解: 1858年,陳玉成、李秀成擊潰了江北大營,隨后,太平軍又獲三河鎮大捷。1860年,太平軍依洪仁玕計策率兵奔襲杭州,這一計策實際上就是古代“圍魏救趙”的戰術,清軍調江南大營將士馳援杭州,李秀成回師,與陳玉成會師,江南大營被擊潰,打破了清軍對天京的包圍,同時為太平軍進取江浙奠定了基礎。破江南大營后,李秀成乘勝東征蘇南,連戰連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進攻上海的戰役里,英法侵略軍也撕下中立偽裝,配合清軍襲擊太平軍。太平軍英勇苦戰,不敵聯軍,退回蘇州。正當太平軍同中外反動勢力在江浙激戰時,湘軍再次包圍安慶。陳玉成從浙江回師安徽以解安慶之圍,但激戰幾月未能成功,安慶終于陷落,天京失去屏障,陳玉成退守廬州,1862年因歹徒出賣,陳玉成被俘,面對審問,陳玉成大義凜然,厲聲斥道:“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鐃舌也!”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6歲。他的犧牲是太平天國后期的一個重大損失。清軍占領安慶后,全面進攻太平軍,進而圍攻天京。太平軍展了天京保衛戰。
(3)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板書)
1862年初春,清軍分三路進攻太平軍: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率湘軍主力進攻天京;李鴻章率淮軍和英國人戈登的“常勝軍”進攻蘇州、常州;左宗棠率湘軍一部進攻浙江。曾國藩坐鎮安慶統籌策應。天京告急,李秀成回師,救援天京。在城外,太平軍與湘軍惡戰,到1864年,天京外圍已無回旋余地,城內將士食野草充饑,而圍城湘軍又增至5萬余人,太平天國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軍將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決心與天國共存亡。湘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價。不久,天京城破,太平軍將士又與湘軍展開巷戰,寧肯戰死,決不投降。7月,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天國的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國人民抗爭史上的壯麗篇章,其頑強斗爭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四、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失敗的原因及歷史意義、教訓(板書)
教師: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史學界有人認為是一場舊式農民革命,有人認為帶有資產階級性質,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種觀點。學生進行討論。
教師: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我們現在不做統一的界定,但有一點大家是能夠達成共識的,即這場運動是農民戰爭,是以農民為主體的,由農民來領導的戰爭。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斗爭水平最高的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歷時長達xx年,席卷十多個省份,并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盡管如此,最終還是歸于失敗。那導致其失敗的原因有那些呢?
(提示學生從領導力量、斗爭對象,內因、外因,主觀、客觀等角度分析)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
主觀: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
教師:那么這場運動的意義又有哪些呢?
總結: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②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③一些領導人主張學習西方,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④思想上、組織上較以往農民起義高出一籌,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⑤同亞洲各國人民的斗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共同打擊西方殖民主義者。教師:請同學們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教訓學生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