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 》教案
教師總結: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廢除私有制,人民生活必需品由圣庫供給。
認識:《天朝田畝制度》集中反映了農民階級對土地的要求。兩千年來,農民階級的斗爭要求就是獲得土地,在以往的斗爭中,雖然也提出了像“均田免糧”這樣的口號,但只有《天朝田畝制度》將農民的愿望變成了系統(tǒng)的、明確的、有力的綱領,它是農民革命斗爭的思想結晶,它標志著農民革命達到了最高峰。
但是《天朝田畝制度》存在著空想性。它是在維持小農經(jīng)濟的基礎上實施絕對平均主義,這與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脫節(jié),是無法實現(xiàn)的。此外,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統(tǒng)歸圣庫的規(guī)定是矛盾的,也不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無法實現(xiàn)。
●提問: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太平天國又是怎樣做的?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后回答。(出示材料。)
小弟楊秀清……奉為征辦米糧以裕國庫事,緣蒙天父天兄大開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廣,宜廣積米糧,以充軍儲而裕國課。弟等細思安徽、江西米糧廣有,宜令鎮(zhèn)守佐將在彼曉諭良民,照舊交糧納稅。
御照:胞等所議是也,既遣性將施行。
教師總結:這一材料表明太平天國恢復了交糧納稅的做法。它只能根據(jù)現(xiàn)實和財政的需要,推行可行的政策。雖然它未能按照《天朝田畝制度》所規(guī)定的內容實施,但作為一個農民政權,必然要維護農民的利益,在太平天國的占領區(qū)內,它宣布承認耕者有其田,充分體現(xiàn)了太平天國反封建的斗爭精神。
四、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太平天國定都大京以后,清政府即在孝陵衛(wèi)設立江南大營(閃動),企圖遏止太平軍東下,威脅天京;在揚州設立江北大營(閃動),遏止太平軍北上,威脅天京,南北大營遙相呼應。同時清政府調動八旗、綠營軍隊,對付太平軍。在這兩年多的軍事交鋒中,太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也使清政府認識到僅靠正規(guī)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已不可能,所以清政府命令地方官紳督辦團練,協(xié)助官軍,共同鎮(zhèn)壓太平天國,曾國藩的湘軍由此產生。
下面請同學簡單介紹你所了解的有關曾國藩及其湘軍的情況。
曾國藩,湖南湘鄉(xiāng)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進士,崇尚程朱理學。1853年咸豐帝任命他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督辦地主武裝團練。這支武裝的將領和兵勇全是湖南人,被稱為“湘軍”。特點是以封建宗族、鄉(xiāng)土、師生關系為紐帶,聯(lián)結了一批封建士子,全軍各級層層相依。這種方法加強了湘軍內部的團結,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軍閥制度的先例。湘軍采用新式武器,又有封建宗法關系聯(lián)結,其戰(zhàn)斗力比以往的八旗、綠營兵強,成為太平軍的勁敵。
●提問:面對這樣的軍事形勢,太平天國采取了哪些軍事行動?請同學看書歸納。
○回答:北伐、西征、東征。
●提問:看書歸納太平天國北伐、西征、東征的目的、領導人及結果。(也可制成表格,由學生填寫。)
總結:為推翻清政府,1853年太平天國派林鳳祥、李開芳率軍2萬多人從揚州出發(fā),北伐開始。(閃動北伐軍所經(jīng)主要路線)初期北伐軍進展順利,經(jīng)安徽,進河南,渡黃河,轉入山西。進至直隸地區(qū)。1853年10月北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靜海,前鋒抵達天津附近。清廷大為震動,急調精銳部隊防堵北伐軍。北伐軍受阻以后退守連鎮(zhèn)、馮官屯,林鳳祥、李開芳先后被俘,英勇犧牲,北伐失敗。北伐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tǒng)治,表現(xiàn)了太平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它牽制了敵人的兵力,為西征和東征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