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三、“從回紇到回鶻”一目,教材著重講述了以下三個問題:
1.骨力裴羅統一回紇及接受唐朝“懷仁可汗”封號。①回紇的強大。(投影:地圖《唐朝后期的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回紇是鐵勒諸部之一。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紇在色楞格河一帶逐水草而居,臣屬于突厥汗國。因不堪忍受突厥貴族的奴役和壓迫,回紇一再進行反抗。627年,回紇人民在其首領菩薩領導下大敗東突厥,聲震北方。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受薛延陀控制。回紇協助唐朝擊敗薛延陀以后,盡據其地,唐朝在那里廣置羈縻州,并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領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回紇日益興盛。②回紇汗國的建立。744年,回紇聯合后突厥統治下的其他各部滅后突厥,不久盡有其地,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骨力裴羅遂統一漠北,建立起東自黑龍江,西至阿爾泰山的強大的回紇汗國,建牙帳于烏德山。
2.回紇與唐朝的親密關系及經濟文化交流。這是本節重點之一,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①回紇與唐朝的政治關系。回紇汗國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冊封。“安史之亂”時,回紇兩次出兵援助唐政府:757年,葛勒可汗遣子葉護率兵助唐收復長安、洛陽;762年,回紇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討平史朝義。自758年唐肅宗將親生幼女寧國公主嫁與回紇葛勒可汗開始,唐朝前后三次將公主(寧國公主、唐德宗女兒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給其可汗,足見唐朝與回紇(回鶻)的政治關系特別親密。回紇(回鶻)與唐朝為鄰,北方邊境平靜無戰事。②回紇與唐朝的經濟文化交流。回紇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盛產馬、大足羊和駱駝。游牧民族的單一經濟,使交換成為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回紇與唐朝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其交換有“貢賜”與“互市”兩種形式。貢賜是回紇以朝貢方式向唐進獻馬匹、毛皮等土特產,唐廷則賜予絹帛等中原物品,這是特殊形式的商業貿易。互市,以絹馬互市和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馬絹交易每年以馬數萬匹易絹數萬匹,可見規模之大。利用互市、朝貢等方式居于中原的回紇人還經營高利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到8世紀時,原來逐水草而居的回紇人,一部分貴族開始建立城市、宮室,逐漸定居下來。前蘇聯考古學家的發掘證明,在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紇汗國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富貴城、鄂爾渾河畔的合剌巴剌合孫城等。課文小字部分介紹了合剌巴剌合孫城遺址的規模、建筑風格及許多裝飾物具有鮮明的唐朝特點。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也影響到回紇,摩尼教由中原傳到回紇并被其定為國教。回紇還采用了唐開元歷。長安、洛陽的漢人喜穿回紇服裝,出現“回鶻衣裝回鶻馬”的景象。
3.回鶻汗國瓦解及民族西遷。788年,回紇可汗改稱回紇為回鶻。9世紀中期,回鶻瘟疫流行,又遇暴風雪,羊馬死亡很多,民眾流離失所。840年,居住西北的黠戛斯10萬騎兵進攻回鶻牙帳,殺死可汗、宰相,掠其財物,回鶻汗國瓦解。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移,有的西遷西州、龜茲,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鶻(或稱西州回鶻)汗國,后被蒙古首領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稱“畏兀兒”,這一支就是今維吾爾族的祖先;有的西遷河西走廊,以甘州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鶻汗國,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有的西遷越過蔥嶺,在中亞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稱哈剌汗國。